“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没错(参考文帖)

笑独行按:“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之所以不可能是对的,首先在于“丈夫”与“君子”个性特征不同,二者本是对应关系(几乎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意在区别二者的主要个性,而“无度”与“量小”词义却相近,缺乏对应或递进关系,不但有混同“丈夫”与“君子”之嫌,作为对仗也不工且累赘。


图片发自简书App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没错

@刘书龙[文]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是现代汉语中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一句俗语,可这句俗语亦非其原来面目。溯其本源,许多人都认为“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俗语是由“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讹变而成的。他们认为,“无度不丈夫”中的“度”是指气度,和“量小非君子”中的“量”合起来正好构成“度量”一词,后来在流传的过程中“度”字才被讹传为“毒”。这种解释看似合情合理,其实却是想当然之说,理由有二:其一,“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之说严重违反了汉语对偶句的平仄规律;其二,在明代以前的典籍中找不到相关的书证。

其实,追根溯源,俗语“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是由“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演变而来的,其大体意思是说:对仇人不痛恨的人不是君子,对敌人不狠毒的人成不了大丈夫。在元明清三朝的笔记、话本、传奇、杂剧、小说中,“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俗语的用例多得不胜枚举。如:元·关汉卿《望江亭》杂剧第二折:“便好道‘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元·马致远《汉宫秋》杂剧第一折:“教他苦受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98回:“常言说得好:‘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清·李玉《清忠谱》第六折:“〔付〕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一俗语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自元朝以来,正统的儒家伦理文化、道德价值体系、社会政治及伦理秩序受到严重冲击,市井流氓文化急剧膨胀,诸如“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人善有人欺,马善有人骑”、“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无奸不成商,无谎不成媒”之类带有浓厚流氓文化色彩的俗语在民间大量产生,并被人们广泛使用,而“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就是其中之一。由于这句俗语所表达的思想与正统的儒家道德思想格格不入,所以在其产生后,正统儒家文化的维护者们试图通过同音替换的方式将“毒”曲解为“度”,为了与“度”对偶,他们又将“恨”替换作“量”,使“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讹变为“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但是,或许是由于“无毒不丈夫”这句俗语的生命力太强、对人们影响太深的缘故吧,“度”字始终没能将“毒”替换下来,结果就形成了“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俗语,并流传至今。(笑独行校订)


笑独行编注:该文作者为济南人氏,该文原载《济南时报》,经在下校订后曾刊发于《西部交通运输》杂志2012年4月号《交运读者》栏目。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近来,纠缠于一场经济纠纷中,再加上广东的太阳甚是毒辣,出门在外的心情异常烦躁不安。纵观自己的“古往今来”,一条铁铮...
    奔跑的迷路人阅读 676评论 0 0
  • 醉梦 醉梦 似醒非醒朦朦 一生一世奇缘 为情为爱怠倦 倦怠 倦怠 镜花水月莫待
    文采乐阅读 300评论 5 8
  • 现在的人啊,还有多少人没带着面具? 茫茫人海,只愿你我真诚相待。 起形 因为我起形杂线多,所以起形的线我擦了擦。 上色
    奈何zh阅读 229评论 0 1
  • 天上,无所不有,在那可以做到任何事。那是真的世界。人类生存的世界,是假的世界。可没人知道这是假的世界。 真...
    墨浪Louny阅读 247评论 1 2
  • 桶装水作为人们的生活饮用水,替代烧开的自来水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刚开始出现时,桶装水口感好、密封安全、价格实惠、随...
    宛若骄阳阅读 59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