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社会,谈的比较多的就是“红利期”,有人口红利期、流量红利期,也有电商、自媒体、新零售、微信等行业红利期。红利期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这个阶段能抓住这波红利期的大部分人都赚钱。正如过去二十年来投身房地产的,很多人都赚了钱。但红利期一过,再想成功就难了。
知识付费在喧嚣两年之后,很多知识付费的早期创业者开始感叹,红利期在消失,生意越来越难做,有些甚至纷纷离场。根据36氪报道,一位知识付费的创业者Steven,在知乎Live 上,单月最高收益能够达到 2 万。但一年之后,这笔收益不到 3000 元。于是,互联网上充斥着类似“知识付费在走下坡路”或者“知识付费已死”之类的唱衰论调。
知识付费永不过时
在央行降准的消息铺天盖地时,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别被唱衰论调吓住了》。我在这里想要讲的也是这句话:别被唱衰论调吓到了。时间,是市场最好的检验师,它能去伪存真。
红利期间很多人都挣到了钱,但红利期也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阶段。现在流行说一个词,叫做智商税,意即为自己的低智商买单交的税。一直为别人的道理付费,怎么就不是智商税呢,很多付费用户开始这样自嘲自己。交车上、地铁上也能听一个十几分钟的音频课,不可谓不努力,可改变命运,从来都不是听别人讲讲就可以的。而且,为了追逐红利,知识付费产品越来越多,用户还要承担一定的筛选成本,在知识付费后得到的正向价值并不多的情况下,用户开始对付费产品趋于麻木。
用户正在觉察自己的真正需求,行业也在觉醒。但我们确实不需要担心知识付费会昙花一现,从幼儿园到大学,上课外辅导班,学拉丁舞,学乐高,咨询律师,都是付费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动作,对知识和信息的需要,也是人的社会化必不可少的需要。拥有长期稳定价值的知识付费产品,将在这个红利期后的泡沫破裂期活下来,并成为行业翘楚。
对于拥有长期稳定价值的知识付费产品来说,好的内容很重要,但经营知识的方式也极为重要,这决定了知识付费能不能持续下去。
知识付费正在开始全面升级为知识服务
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尤瓦尔·赫拉利在他2018年的新书《今日简史》中写道:“人类是一种社会学动物,有对群体忠诚的基因。人类很容易对小型、亲密的群体产生忠诚感,但要让人类对几百万个陌生人产生忠诚感是不自然的。”
知识付费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体验付费。知识付费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多其实是一场社交升级,为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找到属于自己的群体。为了更好地聚合用户,与用户深度连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线上课开始开始建社群,开设私房课,服务已经成为知识付费的核心竞争力。
人们使用社区的需求从人类成长的历史上来看,是会永远存在的。与其在互联网上做信息轰炸,漫无目的寻找用户,不如专心打造自己的产品社区,积累品牌口碑,让更多的目标用户主动来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