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口的小吃摊关张了,刚好一个星期,是我始料到的,老板娘很配合。
早晨去上班,发现小区的门口开了一家小吃店,我快步冲了进去,因为是早已期盼的。
但小吃店早餐种类有些少,烧饼有些硬,小菜的味道也不敢恭维。
在吃饭期间,好几个顾客因为小吃店远择比较少相继离去。
付钱的时候,我对老板娘说到 ,其实这就缺一个卖早点的,你可解了燃眉之急了,我有一个小小的建议,能不能多加一些种类,可能效果会好一些吧。
老板娘微笑这说道,我也是这样想的,但刚开始还不知道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所以先试试几天,等人多了之后再说吧。
我噢了一声,便去上班了。
中午回想起老板娘早晨说的那几句话,突然觉得非常别扭。
从老板娘的角度来说,先试试几天,等客人多了,再添也不迟,想想也不无道理。
但,就这么几个种类,想试试的这种态度,饭菜的要求也不会达到极致,而顾客选择性也这么少,虽然找到了人们的需求点,但并没有满足人们的需求点,我只吃过一次,就决定以后不在去了,客人会多吗?
于是,我给出了一个判断,小吃摊的生命力不会长久,也就七八天。
果不所然,几天后,再经过小吃店的时候,已经看不到顾客了,老板娘的脸也一天比一天黑了。
7天过后,小吃店关门了。
2016年的时候,我订阅了[财富自由专栏],专栏中有一句话至今还清晰的记得,智慧是可以通过学习改变的,而改变的评判标准,就是你的头脑中要有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并且这些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之间还能够产生清晰准确必要的关联。
那么,我们就以老板娘的案例,试着把她的逻辑反过来再推演一遍,看看我们的观点是不是清晰正确。
首先,老板娘找到了需求点,(真是我的需求点)。
如果一开始种类就丰富一些,对于一个不太注重口味的人,其实就多添那么一个种类,也就留住了我。
是的,添加种类是要增加成本,可是却留住了人,只要有人,还害怕成本吗!
反过来,为了节约成本,选择试试看的心理,不管从各方面都不会达到极致,那么,能有人吗!
结果就是在意成本,却赔了老本。
突然,我悲哀了些许,这么简单的道理,难道她不懂吗?
但很快我就释然了,我们身边,不到处都是老板娘吗!
我试着写两天,如果不行就不写了,
我试着炼两天,如果不行就算了,
我试着学两天英语,如果不行就不学了。
这种不投入,试试看就想得到回报老板娘似的投机行为,难道还见的少吗!
那么我们再来看:
如果想要写得好,两天肯定不行,
如果想要学好英语,两天怎么行,
如果想要身体健康健美,两天更不行了!
看看,就是这么简单的概念互换,其结果不言而喻。
昨天,我发现对面的小区开了一家沙县小吃,没有任何宣传,没有任何营销,老板只是呆做着,等待顾客上门。
又是一个抱着试试看的老板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