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已表,八百年周朝江山分两段,西周和东周。东周再次裂变为两截,春秋与战国。
从春秋裂变为战国,贵族从此变为流氓。
春秋早期,贵族们还算和气,周天子虽然降格为“英国女王”,但是多少还是有些权力的。
到了春秋后期以及战国早期,不但周天子开始管不住手下的诸侯了,连诸侯自己也快震不住底下的士大夫了,以下犯上的事情开始逐渐多了起来,最典型的事件是“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是史界公认的春秋与战国的分割线,我们的故事就从三家分晋讲起。所谓三家分晋,是指韩、赵、魏三个大家族瓜分了晋国。
晋国是周天子的房东,还是周天子的兄弟之国,晋国创始人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后,周天子没房子住了,只好东迁搬到晋国来租房住了。
现在,三家把晋国给瓜分了,周天子也就彻底失去了依靠,所以不得不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也正因为如此,周天子的底限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被侵蚀了。
一个熊孩子出来捣乱不要紧,但是出来捣乱的熊孩子不但没受到惩罚,而且还得到了赏赐的话,影响就会很坏。接下来,出来捣乱的熊孩子,就会越来越多,这叫有样学样。
点燃战国导火索的熊孩子,不止一个,一共有四个!三家分晋是四个熊孩子在天子眼皮底下玩火的故事,剧情有些狗血,但是在当时却是闻所未闻的骇人听闻。
01
话说晋国走到公元前455年,晋国国君(晋出公)已经没有多大权力了,大权早已旁落,落到了六位大夫手上,即六卿。晋国的军政大权分别由六位大夫所掌握,这是春秋五霸的第二任霸主晋文公所创的三军六卿制度,这在当年是很民主的制度创新。
话说此刻的晋国的实权已经分别被韩、赵、魏、智、范和申行六家所掌握,其中范和申行最早期被其它几家所灭,到了这里只剩下了四家,分别是智、韩、赵、魏。
四大家族有各自的地盘及武装,其中智氏为老大。某一天,智氏和其余三大家族开会,感慨国际形势不容乐观。然后,智氏提议四大家族各自割一百里土地和一万户邑献给国君,支持晋国霸业。
智氏作为老大,率先切割土地并献给国君;接着,韩氏也紧跟着执行会议决议;魏氏虽然不情愿,但是还是执行了;只有赵氏不同意,坚决不执行。
于是,智氏汇报晋出公之后,率领智、韩、魏三家联军攻打赵家。赵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三家联军久攻不下,赵死守两年多。
某日,智氏视察前线,突发奇想,为何不把晋阳城外的晋水改道,引向晋阳城呢?于是,下令在上游筑坝拦截晋水,下游改道引向晋阳城。正值雨季,上游开闸放水,下游的晋阳城被淹,但是城内军民死扛不降。
眼看,胜利在望,智氏有些得意忘形,某天智氏邀请韩、魏上城楼观看水中晋阳,然后嘚瑟了一番自己的天才想法。
韩、魏在一旁随身附和,心中却是一哆嗦,后背直冒冷汗,接下来要轮到我们了吗?韩和魏的封邑旁边同样也有一条河,智氏岂不是可以照样画瓢?
被洪水浸泡着的赵氏此刻更是心急如焚,他心里非常清楚,虽说赵氏子弟个个是好样的,没有一个孬种。但是,架不住时间长,城破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已。
开会讨论时,赵氏门客指出三家联军并不是铁板一块,当前韩、魏与智之间貌合神离。韩魏心里很清楚,待灭了赵之后,智就会腾出手来对付韩和魏了,所以必须立刻和韩、魏挑明形势。
于是,赵氏派出说客张孟谈前去说服韩、魏反水。结果很顺利,韩、魏与赵三家联合了起来,掉过头来攻打智氏,智氏全军覆没,接着全族被诛。这也许就是智氏把牛吹破了的下场吧。
听闻智氏全族被韩、赵、魏三家所灭,晋出公大怒,急忙向齐、鲁借兵,征伐三卿。于是,三卿一股作气,联合攻晋,晋出公病死于逃亡途中。随之,晋哀公即位,但是王室土地却被韩赵魏三家所瓜分,晋哀公便成了“光棍司令”。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派使者去找周天子周威烈王讨封,周天子做了个顺水人情,封三家为诸侯。至此,三家分晋结束,战国七雄的局面形成,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02
三家分晋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晋国国君没有了实权,实权长期被几个大家族的大夫所把持。
那么国君的宗室去哪了呢?即使晋国国君个人能力不行,但是宗室力量总归是可以依靠的吧?所谓,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家族到了最危难之际,总归会放弃前嫌联合起来的。
而晋国国君在最危难的时刻,却只能向邻国借兵,可见是多么的孤家寡人。这是因为晋国真的无公族,国君是真正的孤家寡人。晋国国君的儿子除了太子,其余都是不允许待在国内的。因此,晋国王室很弱小,国家大政只能靠几位大夫来打理。
显然,如果国君自身能力很强的话,这架构没有问题。一旦遇上国君能力弱的,国君就会如同小鸡般,被卿大夫捏在手心里,这是最终导致三家分晋的祸根所在。
晋国的六卿制度是晋文公所创立的,这在当时是相当超前的。三军分别为,中军、左军、右军,其中中军为三军中枢。
每一军分别设置正副将官一名,分别为将军和佐军。由此,三军就有了六位正副长官,六位长官分别由十一个大家族轮流坐庄。
晋文公之后的历代国君,对三军六卿制度作出过调整,但是没有废弃,而是一直沿用。中途,被曾被调整为六军十二卿,有五军十卿以及四军八卿,等等,目的是为了势力均衡。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管理手段下,晋文公为何能作出如此的制度安排呢?难道是现代人穿越过去的吗?当然不是,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往往和他的童年时期的心理烙印有关。
晋文公是通过杀了他的侄子才当上国君的,在当上国君之前,他逃亡在境外十九年,并且还不得不时时躲避来自其兄弟的跨境追杀。因此,晋文公上位之后,根本没法相信自家人,不得不依赖异姓的大家族。
要搞清楚这段狗血的历史,需要从晋文公的老爹晋献公讲起。
03
晋献公的大老婆没有生育,宠妾齐姜为他生下了长子,申生,并被立为太子。齐姜是齐桓公之女,齐桓公是春秋首霸。
接着,晋献公收了一对姐妹,戎国的大戎与小戎,分别生两子,重耳与夷吾,分别是后来的晋文公和晋惠公。
晋文公杀晋惠公之子而继位,成就晋国百年霸业,这和后来的李世民有点类似,因为业绩了得,所以后世并没有去批判他是通过杀同胞而夺位的劣迹。
回归正题,晋献公至此,没有问题,家庭很和睦。导致晋国乱相的是接下来的一次娶妾,骊戎族人献给晋献公一对姐妹,其中姐姐叫做骊姬,然后姊妹俩又分别生了两儿子,叫做奚齐和卓子。
骊姬不简单,她很有野心,她想让自己的儿子做太子。正常情况下,这基本得靠奇迹。骊姬没有放弃对命运的抗争,只是手段上比较低劣。
首先,骊姬吹枕头风,把太子以及重耳和夷吾吹出了京城,分别被派去驻守边疆了,太子守曲沃(今属陕西临汾),重耳守蒲城(今属陕西渭南),夷吾守屈城(今山西临汾吉县某村)。然后,骊姬把自己的儿子以及妹妹的儿子留在晋献公身边。天天绕膝的儿子自然会比不常见面的要亲,这是人之常情。
接着,骊姬必须再下狠手,把外放的三位公子除掉,才能真正地稳固地位。首当其冲是除掉太子,于是有了骊姬设计害太子的事件。
公元前656年,骊姬设计陷害太子申生。骊姬先是让申生去曲沃祭奠生母齐姜,然后申生将祭过神的酒肉拿回来献给晋献公,而晋献公正好外出打猎了。
骊姬在太子带回的酒肉中下毒,晋献公在用酒祭地时发现酒中有毒,然后把肉喂狗,狗死了。于是,太子背上了陷害父亲的罪名。太子逃回到曲沃家中,既不肯逃往境外也不肯为自己申辩,最后上吊自杀而亡。
接着,骊姬又说重耳和夷吾是太子的同谋,两位公子闻听便跑,分别跑回蒲城和屈城。重耳跑回蒲城之后,再跑出境来到了母亲的故国翟国(又称狄国)。
本来夷吾也想跑到翟国去的,后来谋士劝他去梁国,因为翟国已有重耳。而梁国靠近秦国且关系不错,将来可以靠秦国东山再起。
还有一层关系在前一篇文章介绍春秋五霸时讲过,当时的秦国国君秦穆公娶了晋献公之女,所以夷吾是秦穆公的小舅子。于是,夷吾去了梁国。
公元前651前,晋献公去世,尸骨未寒,朝堂之上便发生了一起夺位之战。晋国大夫克里聚众作乱,杀死了骊姬姊妹,以及她们的两个儿子奚齐和卓子。
然后,克里邀请重耳回国继位,重耳借故不回。于是,克里邀请夷吾回国,夷吾在秦国的协助之下,回国登基,即晋惠公。
晋惠公在继位之后,过河拆桥,不但杀了克里,还和秦国撕破了脸。
某年,晋国天灾欠收,秦穆公力排众议,听取百里奚建议,对晋国进行了人道主义援助,帮助晋国渡过难关。
后来,秦国也发生天灾欠收,晋惠公不但不予援助,还趁火打劫,袭击秦国。秦穆公大怒,回攻晋国,并俘虏了晋惠公。晋惠公在姐姐即秦穆公夫人的帮助下,才得以再回晋国。
自晋惠公继位之后,重耳在外公家也呆不了,因为晋惠公派杀手出境刺杀。在翟国呆了十二年之后,重耳重新开始颠沛流离,途径卫国,受到了冷落。
后来,在齐国落脚,齐桓公将宗室之女嫁给了重耳,夫人叫齐姜。很多人表示困惑,为啥晋献公夫人叫齐姜,晋文公的夫人也叫齐姜,此非同一人。女子称姓氏,齐姜是姓氏而已。
娶了齐姜,重耳有了政治资本,同时齐姜本人也很了得,在复国之路上,齐姜出力不少。在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去世之后,重耳又启程了,途径曹国、宋国、郑国,一路往南进入楚国。
公元前637年晋惠公病重,在秦国做人质的晋国太子闻听老爹病重,立刻跑回晋国。太子跑回晋国不是为了病床前尽孝,而是担心一旦老爹咽气,会有人夺位。
秦穆公对晋国太子,即后来的晋怀公的不辞而别非常不满,于是来和正在楚国闲住的重耳接触。
随之,重耳和他的幕僚班底来到了秦国。剧情还是很老套,秦穆公嫁女给重耳。让人吃惊的是,秦穆公一口气嫁了五个女儿给重耳,看来秦穆公这次是下了重注了,ALL IN。
五女之中,其中两位是晋怀公即重耳的侄子之妻,这位老兄急着跑去继位,妻妾也来不及带上。开始,重耳是排斥接纳侄子之妻妾的,后来幕僚劝他大事要紧,不要拘泥于世俗。重耳遂从之,秦穆公大喜。
在晋国,晋惠公去世,太子继位为晋怀公。无疑,晋怀公是“高度近视”的,是那种喝到水就忘了挖井人那种类型的人物,所以和他老爹一样,内政外交一团糟。
重耳在秦国的支持下,来到晋国杀了晋怀王,继位为晋文公。晋文公继位之后,秦晋之间互通友好,这是“秦晋之好”的典故来源。
晋文公的国际名声很好,对周天子也很尊重,总之在各方面人缘都很好。同时,他也是睚眦必报之人,前面说过他在来到秦国之前曾途径卫、曹、齐、宋、郑、楚等国。
其中,卫、曹、郑等国对晋文公十分冷漠甚至还讽刺挖苦,晋文公继位之后,逐个进行了报复。
晋文公上位之后,任用贤良,重修内政,改组内阁,创三军六卿制。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内乱,受到周天子的赏赐。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大败楚军,召集诸侯会盟,成为春秋之第二任霸主,并维系晋国霸主地位百年之久。
晋文公的格局比他老爹晋献公,弟弟晋惠公,以及侄子晋怀公都要宏大。晋文公内心深处虽然还缠绕着童年的阴影,比如他对沿途欺负过他的国家都进行了报复性打击。
但是,在拔高一个维度之后,这块阴影的面积会被局限在比较小的一块区域之内。晋文公的最大作为是替大家长教训了不听话的熊孩子们,维护了周天子的权威,实质上是维持了社会相对稳定的局面。
此刻,还没有一支足够强大的硬性力量来控制住全局,只能靠周天子的软实力来维持。
晋国之乱由来已久,只是在晋献公时期到达顶点,骊姬之乱、计害太子、公子外逃等等。晋献公继位之前,晋国内斗就已经持续了67年,始于一场叔侄之间的权力争夺与厮杀,持续的内斗导致晋国的王室力量被清洗。
后来的晋国国君不得不依赖来自大家族的支持,一方面在客观上促进了制度创新,同时又制造了三家分晋,点燃了战国之乱局。
春秋战国时期是宗法制逐渐瓦解,但是新的体制尚未健全起来的一段过渡期,这是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的时代,同时又是中华文明最灿烂夺目的一个时期。
04
说完三家分晋,我们知道强大的晋国最终被韩、赵、魏三家所瓜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三家分晋的最大受益者是隔壁的邻居秦国。兄弟不合,外人来欺,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与秦国隔空点赞的是齐国,齐国是姜子牙的封地,齐桓公是春秋首霸。齐国通过联姻与晋国维持宗族纽带关系,秦国虽然不如齐国强大,但是秦国知道在晋国低谷时不断下注,而且赌注越压越大。最大的一笔投资是五女嫁晋文公,并且成功了。
齐桓公去世之后,齐国国运日衰,霸主地位不再,霸主之位被接力于晋国。在晋国称霸之前,中间还有一段宋襄公短暂称霸的小插曲,彼时晋文公重耳还在流浪。关于宋襄公称霸,细节可参阅前面的文章,不再赘述。
齐国到了战国初期,也发生了一件大事,和晋国类似,大夫篡位了,即所谓的“田氏代齐”。齐国大夫田氏自立为国君,然后将齐国国君齐康公驱逐到一个临海的海岛上,让其自生自灭,维持香火。
后来,齐康公去世之后,姜氏齐国就彻底灭了,齐国被更姓为田氏,只是国号未变。战国时期是这样的,大夫一旦篡位成功,周天子就不得不顺水推舟,追封大夫为诸侯。齐国也是如此,周天子由公元前386年承认田氏为诸侯。
此刻的诸侯与周天子之间的关系,相对于春秋时期的周天子和诸侯之间的亲戚关系,淡化了许多,所以打起架来就没那么客气了。因此,总体评价是,从春秋到战国就是从贵族到流氓的裂变过程。
这篇文章就讲到这里,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三家分晋的脉络,以及春秋战国时代发展的脉络。此刻,周初的宗法制正在逐步瓦解,新的制度仍在孕育和孵化之中,所以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处于一个空窗期,这是百家可以争鸣的时代契机。
接下来,计划具体讲一讲战国七雄之间是如何进行角逐的,重点需要讲清楚合纵连横的脉络。还有,将分析为何最后的赢家必定是秦国,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搞明白楚汉相争,为什么刘邦会胜出。
各位看官,敬请期待!有何建议和指正,麻烦留言告知,不甚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