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只是露天的占地五六亩的一个大院子,但却是县城唯一的娱乐场所。一到放电影的时候,那块地方便是难得的热闹的地方。
电影院在东门上。隔马路是海壕,海壕两边是树。海壕那边有每天要挑水去的东泉。
有电影了,便在售票口和北南二关繁华固定的地方有“今日电影”或“影讯”的海报贴出。有钱、有兴趣的人们便可以去看。
孩子们当然要去凑热闹,虽然没有钱。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候在检票口,眼睛紧盯着面善而且是一个人看电影的大人,在离检票口还有几步路的时候突然上前,热切地喊着:“爸爸,把我带上。”大部分的时候,大人把你看一眼,说上一声:“走!”你可以像他家的孩子一样走在他前面,也可能被牵起手,也许你只能拽着他的后衣襟跟着。只要有大人领着,你便可以顺利地通过有一只带着爪的大灯泡照着的,有两个收票人把门的电影院的大门。电影开始了,实在没有被带进去的希望了,就可以回去泡大人,大人猜出心思,就给五分钱,让和别人“斗牛”(一人掏一半)买一张票去看。会爬树的就爬上了海壕边的大树,到树上看。最不济就是一边听着里边的电影声,一边耗着。把门的觉得里边、外边人都不多,电影也影得差不多了,便会发慈悲心,把门放开,耗着的人们便一拥而进。
电影院就是一个长方形的大院子。南面是一排平房,朝外开有售票窗口,朝内是办公室和职工宿舍。东面有入口大门。西面有一侧门,散场的时候会打开。北面立着两根电线杆一样的杆子,一面帆布一样的银幕扯在杆子上。杆子上还架着喇叭。银幕旁边有厕所。
放影机就安放在离银幕几十米外的中央的桌子上。后来搬到了南面的放映室里。
天黑了,放映机打开,一道雪白的强光就从放映机射出,一高一低两个胶片轮子同步转动。银幕上便有活动的图像,喇叭里也有声音传来。最后面站着的,中间带着凳子坐着的,前面席地而坐的,便都聚精会神地盯着银幕看了起来。
我们就是席地而坐的,有时候找一块半块的青砖坐着,有时候把穿着的露着大拇指头的布鞋或球鞋脱掉一只坐着。
这么用心来看的,也只是出于热闹和好奇。因为影片少,影片的内容又十分单一,我们又小,没多少脑子,接受某种教育也不大可能。
最爱看的当然是打仗的。《南征北战》、《地雷战》、《地道战》、《侦察兵》、《奇袭》、《渡江侦察记》、《英雄儿女》等等,那是百看不厌。“八一电影制片厂”闪闪发光的徽标印在了脑海。
样板戏电影就等着看有战斗片段的,有大段唱腔的时候就闭着眼睛打瞌睡。幸亏《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杜鹃山》中还有一些打仗的情节。当然,《红色娘子军》快结束的时候,娘子军们拿着斗笠跳芭蕾的那一段还是让我们津津有味。
也看过《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列宁在一九一八》、《卖花姑娘》、《摘苹果的时候》等译制片。“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小小姑娘,清早起来,提着花篮上市场。走过大街,穿过小巷,卖花卖花声声唱”,动人的旋律许多年还萦绕在人们心头。
有时放正式影片前也会放中央新闻纪录影片厂拍摄的纪录片。看得多了,就对阿尔巴尼亚霍查、罗马尼亚齐要塞斯库、朝鲜金日成,尤其是西哈努克,很是耳熟面熟。
到底还是小,许多时候看着看着就睡着了。有一次我醒来,电影都散场了,眼前是一摊尿。
最初的看电影完全是新鲜好奇热闹,没有多少功效,但就这也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
好长一段时间,我们认为,人就是分为好人、坏人或好人、敌人两大类。好人长得好,说话、走路很气派,经常大义凛然,有勇有谋,视死如归;坏人或敌人则贼眉鼠眼,做什么事都鬼鬼祟祟,而且智力低下,贪生怕死。好人一定会胜利,坏人或敌人注定要失败。所以,多少年后,我们又在反概念化和脸谱化。
一年夏天,外爷从他工作的乡下的公社回来,吃过晚饭,得知有电影,我也不知道他怎么就没有看一场电影的钱,让我去大姨家要两块钱,我们去看电影。我去了大姨家,他们正在吃饭。我说了要钱的意思,大姨夫端着碗坐在炕上没有啃声。过了一会儿,很认真地盯着我问:“到底是你要呢,还是你爷要呢?”我局促不安地说是我爷要的。
这件小事便成了扎在我心上的刺。从那儿以后,我到他们家特别客气,从不在他们家吃饭,哪怕带我去的大人要吃,我也不吃,我会跑出去玩的。
上高中了,露天电影院变成了室内电影院。难得学校组织去看一次电影。上午票就发到了手上。一直对我好像很有意思的一位女同学就拿着票,故意走到离我座位不远的另外女同学那儿嚷嚷她是几排几号。我拿出我的票,偷偷看了一眼,怎么跟她是邻座!说实话,我不太喜欢那位女同学,经常躲着她。得知要跟她坐在一起看电影,我就一直纠结。结果到下午了,我依然回到了教室,没有去看那场电影。
也许是有电视了,也许是重视学习了,反正看电影不多。倒是《大众电影》、《电影画报》,还有经常上画报的漂亮的女演员和《庐山恋》、《知音》、《戴手铐的旅客》中的电影歌曲吸引着我们。若干年后,我还很真心地夸一位女同学长得越来越像刘晓庆了,女同学不客气地反过来一句“我长得有哪么老吗?”让我一时很尴尬。
《红高粱》热得很,单位工会早早就发了票,1988年5月6号的。早上四五点,我迷迷糊糊的,妻子就嚷嚷着肚子疼,让带她去医院。因为还没到预产期,我便让她忍着。她依旧嚷嚷,没办法,六点不到,我就骑自行车带她去医院。一直到中午也没有动静。我们便商量,我先回家一趟,把家里收拾一下,再带些必要的东西到医院,迎接新生命。
下午两点了,我去医院,单位的同事陆陆续续往电影院走。我还感叹,这么大热的电影看来是看不上了。到了医院,待产室没人,问护士,说两点一刻不到生了。这没看成《红高粱》的日子就记得特别清楚。
有些日子,吃吃喝喝,开始是在家的全民卡拉OK,后来则去了歌厅,偶尔也足浴,似乎忘记了电影的存在。
儿子放假回来,感觉不错的电影就在网上购票,领我们去看。我们也就很乖地跟上去看。妻子私下里说,看儿子多孝顺,现在谁家的儿子领爹妈去看电影?我不置可否。
看电影也赶潮流,要先看简介,看口碑。喜欢看葛优演的片子。奔着范伟去看的《父子雄兵》,太令人失望了。国产片要拍成好电影确实不容易,掣肘太多。《长城》就有些不伦不类。《驴得水》、《冈仁波齐》还不错。
进口片,尤其是带动画的进口片着实让我喜欢。《狮子王》、《阿凡达》、《霍比特人》很经典。《寻梦环游记》我看了四遍。太让人感动了,一部动画片,一部讲活人与亡灵故事的片子,竟然一次一次让人热泪盈眶。剧中的插曲《请记着我》太动人了。
以《摔跤吧爸爸》、《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为代表的几部印度电影,因其矛盾冲突激烈,故事情节曲折,直面社会现实,表现手法艺术,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我都看了。
而大热的《战狼2》、《红海行动》、《厉害了,我的国》等几部片子我并没有去看。不是我阴暗,是因为多少年了,我有些逆反,不愿意再凑热闹、锦上添花!我喜欢直抵人性,给人启迪,让人思考的片子。
春节前在厦门看了一场电影。是一部没记住名字的进口片。但那影院我记住了。那是一个能容纳五六百人的影院,整个影院空间似乎很高,座椅一排一排看起来很陡,银幕巨大,人坐下来看银幕感觉有些居高临下。音响效果很好,音量高亢,音质雄浑饱满,看的过程中,整个身体被音响包裹着。
听说有私人影院了,但不知道是怎么样的。我希望的私人影院是一个比较私密,让人身心放松,环境优雅,能够有许多影片可以自由点播的一个所在,当然,价格不要太高。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现在看电影只能跟着档期走,有些想看的老电影在电影院没法看。
如果有新时代的另类的露天电影院存在,我也还是十分愿意去怀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