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之成绝非偶然
阅读了信陵君救赵的故事,我认为,信陵君这次险中取胜并非天时地利,更多的是信陵君自身的冷静智慧与其身边门客的全力相助。而其取胜的原因,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1、礼贤下士,有人可用,有人可信。
《史记》中,司马迁在叙述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事情经过之前,花费了大量笔墨描写信陵君“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并且由此引出公子敬重侯生的事迹。这两点足以表明,作者认为,公子对门客的礼让与谦逊,以及侯生这个不寻常门客,在后续故事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而在后文的叙述中登场的如姬,执行了信陵君整个计划最重要的部分,也是除侯生以外的另一关键人物。试想多年前,若信陵君未曾帮助如姬报得杀父之仇,现在也必定无法得如姬舍身相助。再看朱亥,若不是信陵君“往复请之”,朱亥也不会助公子顺利统率十万之众。由此看来,公子若是没有礼贤下士的谦逊心与慈悲心,如此危难关头必定得不到多方这般倾力支援。
2、细心智慧,不急不恼,终得妙计。
文中提及,公子一开始打算赴秦国拼死一战时,侯生的一句“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看上去忘恩负义,实则暗藏玄机。信陵君听见这话时虽心有不快,却并未直接否定侯生对自己的忠心,也未一气之下做出不理智的行为,而是在百思不得其解后,主动返回与侯生沟通。正是因为这样的冷静与理智,不迫与气度,公子才得到了侯生谋划的“最优计划”,这无疑是信陵君成功的关键之一。
3、透解国局,眼观大局,方能得胜。
从文中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信陵君在秦与赵、魏的博弈中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这时候公子将天下局势看得十分透彻,他很清楚自己的角色以及各国的实力,反复斟酌后虽想出的是下策,但是公子对敌我的了解程度之深,也为后来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而信陵君成功率领十万兵马后,并没有尽一切办法压榨军队的实力,而是具有大局眼光地整顿军队,使父亲兄长独子都归乡,为的是让剩下的精兵心无挂念地战斗。公子没有纠结军队的人数,而是想办法将军训的战斗力提升到最高,这是一种独到的大局观和眼界。
总结以上几点,信陵君之所以成功,离不开门客游士的帮助,离不开公子独到的眼光与礼贤下士谦逊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公子的淡定自若,大气从容,并不是凭虚得来,有了自己打下的坚实后盾,信陵君,这位智慧的公子,才能临危不乱。在乱世的重重困难面前,公子的安然,行之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