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还是来普及一下概念,阅读是这个世界上最简单的认知提升的手段,也是大家最能够量化与分享相互影响的成本最低的形式。因此,阅读最重要的就是三件事,读什么,怎么读,跟谁读。
我们将按照系列有序地分享解决这三个问题,可这还是纯从理论层面来解决问题,实践的话,从最开始的选书依然会让大家感觉到有非常多的困惑。
因为每个人的阅读兴趣不同,因此我们不太可能去完全一模一样的要求阅读。因此想要通过一些简单的帖子或者是完全不科学的推荐来指导自己的阅读,是非常不靠谱的。这也是之前笔者曾在豆瓣上与近百人论战“买书看出版社纯属山炮”的根源所在。
既然如此,到底应该要如何选择自己该读的书呢?
实际上,选书这件事情,就跟侦探一样,要从数以千万计的各种书中选出自己感兴趣并且真正实用的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如果我们能够用一种非常强大的逻辑推理与信息吸纳的方法,就会发现,自己就跟福尔摩斯一样,完全可以轻松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甚至还能发现更多呢。
给大家一些更多的参考系数,坦白讲,只要按照这个系数来看,基本上就能确定自己买的书至少都会看,不会造成浪费,更加不会让自己的阅读时间变得没有效率,这也是我经过许多年的一个总结而成,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要讲一件事情,我们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买,是否值得读,其实只需要5分钟就足够了,坦白讲,很多人买书都会是冲动型消费,可按照我们今天的这套方法,你看上去依然会在冲动消费,但你会惊讶的发现,自己买书与阅读的行为会发生以下明显的五个变化:
1.买书犹豫的时间越来越少,基本上打开网页就知道自己应该要买那些书,减少了挑选甚至是看价格凑单所浪费的大把时间。
2.在等待书到货期间的期待值会变得更高,而等书到了之后,想要阅读的欲望却没有任何的减少,反而会持续增加,你会发现,自己每次买到手的书都会迫不及待的想要读完。
3.买书的次数越来越少,但每次买书的量都非常大,甚至最后会变成一个月一次的大采购,而且还会形成固定的时间来做这件事情。
4.买的书基本上都能有精力读完,并且会发现自己在某一个类型的书上形成了连续性购买,并且开始有了自己非常了解的作家或者是某个类型的作品,甚至在某些时刻,通过与他人的交谈,发现自己在这个领域或者话题上已经成为了专家。
5.你会无意间发现自己已经养成了每天都会阅读的行为,甚至会有每天固定的时间来进行阅读,这就跟吃饭和喝水一样。
有类似负面的行为的人可以想一下,自己之前买的书,有多少没有读完,而那些书中到底有多少自己真正在买之前就决定要读了的~今天所讲的,不是针对具体某本书的要求,而是针对大家这种普遍的阅读与购书行为,所做的一种定律性的方法,希望大家能够有所尝试,坚持下来,一定会有好处。
契合度是什么?契合度就是你读这本书的正当理由,契合度越高,你读这本书的理由就越充分越正确,坦白讲,当有一本书符合了12点要求,和你的契合度能达到100%的话,那你和这本书伴随一辈子,始终不停的阅读,就是再天经地义不过的事情了。因此决定这个契合度的11个系数每一项就都非常重要了,下面先来说一下这12个系数都分别是什么:
1.调性 2.封面意象 3.书名 4.核心文案 5.作者 6译者(出版品牌)7.简介8.排版 9. 含金量10.性价比 11.推荐人 12.口碑。
01.调性
这个没办法具体来教,只能凭借经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找出你最喜欢的那类书,按照网站上的销量排名来看封面,不看其他的只看封面,培养自己对书的感觉,看的多了,最后基本上就可以达到任何一本新书,你只需要看一眼,就大概确定是否是自己所需要的类型了。(用最简单实用的办法 来说,比如一本日本作家的小说,封面上我第一眼看到没有明确感受到这是一个日本作家的作品,我可能就不会再看第二眼了。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任何一本书在出版的过程中,编剧在与设计师沟通制作封面前都必须要经过这样的训练,因此如果你第一眼就认为这本书不是你的菜,那基本上很大的可能只有两种:1.这本书的确和你契合度很低(最高可约占95%)2.编辑不会做书,把一本可能你感兴趣的书做砸了。一般情况下,随着我们阅读的精进,这种契合度会越来越高,你错过书的几率就会相应地降低。而如果编辑不会做书,把这本书做砸了,那基本上你想再通过第一眼找到它是根本不可能的,但你可随着对这个词语的持续关注,早晚重新发现它,因此不存在会漏掉书的可能。)
02.封面意向
这里要简单先给大家讨论一件事情,一本书的封面是由什么来构成的呢?
一本书的封面只有两种东西来构成:图和文字。仔细想想,是不是我们见过无数本书,而他们的封面都只有这两种东西?那么这个时候呢,第二点则是在整体一本书的感觉之上,又更具体了。
所谓的封面意象,其实就是这本书里面讲的最关键的东西用图或者符号的方式,呈现出来,不用说话,不用文字,就知道代表内涵的意向永远是最棒的,一般这种书你只要看到了,就会买。其次是和文字搭配起来,才会有独特感觉的封面意象,这种相对来说,就弱了一些了,但一般如果搭配的特别好,你也会有想买的冲动,但这就少了许多人,因为毕竟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人就会比较少。最差的就是封面和内容其实无关,封面上面的意象和书名以及内容都没有太大的关系,这种书一般情况下,都不必看了,因为很简单的 ,没有人读懂这种书的原因在于:第一编辑能力差,第二这本书的内容部明确缺少明显的主题,一本对社会公共领域内的话题缺少见解的书,我不会认为有太多的阅读价值。
03.书名
书名其实很简单,这个书名是否有大气的感觉,原来我在出版公司的时候,我们对于书名的要求就是,要大气,所谓的大气,其实就是一种感觉,这个书名有气质,能打动人,具备感染力。其实最近我们在共读的书就是这样的,假如这本书叫,中国海外流失文物传,其实也可以,而且更明确,至少不会错,但就没有谁在收藏中国更有情绪感与大局观。所以,一般如果一本书的书名没有搭配封面意象就打动你,那么这本书是否真的符合你的阅读期待,其实是应该有所怀疑的。
04.核心文案
核心文案是什么呢?一般指的就是书或者腰封上面,对于这本书最高度概括的一句话,也是明确告诉你这本书必须要买以及要看的最关键性的理由,因此核心文案的水平与打动人的力量强弱,决定了编辑的能力,我们从不相信一个根本不懂书的编辑能够策划出版一部世界名著,因此,在出版业内,考量一个编辑最核心能力的细节,就是他的文案写作能力,一般来说,优秀的出版人都是广告界的高手也是这个原因。(举个例子 《藏地密码》大家都应该听说过,藏地密码的核心文案是 :一部关于西藏的百科全书式小说。这句话,其实就够了,因为对西藏有想法的人很多,大家都想看看这本关于西藏的百科全书的小说里面都讲了些啥玩意,这一下子就把对西藏感兴趣的人全部都变成了这本书的潜在读者。包括次要的文案:西藏向我们隐瞒了什么? 这句话则是更从情绪上引导我们对这本书感兴趣。因此核心文案的关键魔力在于,能够扩大一部小说的读者群体,让更多不知道这本小说但对这个话题甚至是词语感兴趣的人翻开甚至掏钱。这就是文案的力量,对于非小说的书,更重要了,这本书讲了些什么知识,是否对你有用,其实一句话就够了。)
05.作者 06:译者(出版品牌)
这块,更容易理解了,别看那些吹牛逼的简介和各种头衔,作者有没有真才实学,对这个领域有什么特别的材料和认知,才是他这本书是否值得阅读的关键所在。(比如说,我想看一本关于某个行业的书,那我一定会首选作者是这个行业内知名人士的书,这样才会有保障。至于出版品牌,则是在之前的分享过也有类似的讲述,这里就不多讲了。另外要关注的是,对于公版书和外国文学,译者非常重要,我一定会对冰与火之歌的译者翻译的其他同类型的魔幻小说感兴趣,可我不一定会对他翻译的科幻小说感兴趣。因此,一般当你的阅读精进到了一定程度后,如果你非常喜欢外国文学,那你一定会有一些至少熟悉的译者,比如我们绝对不会对除了林少华以外的人翻译村上春树有特别强烈的感觉,也是这样的原因。一般来说,一个非常优秀的译者,通常只需要翻译几个气质相似的作者就足够了。例如我对日本历史非常感兴趣,所以我会对日本历史小说的译者有着非常深的研究,除了几个人的翻译版本外,其他人翻译的书基本上我都不会去看。
07.简介
分为两个模块,作者简介和内容简介 这里要注意的是三个细节:①语句通顺,实事求是 ②有文采,内容有独特的亮点 ③内容完整,有明确的提问与回答。很简单,简介一样决定了这本书的精彩程度和编辑的业务能力,通常情况下,出版业的规矩是,对于简介的书写就是以上三点,如果大家看到一本书的作者简介写了一堆这个人有什么头衔多么牛逼但是一个核心观点都没有的话,那么这个人的就要小心了。
08.排版
无论是彩色还是黑白的书,其排版都是给这本书加分的亮点所在,真正优秀的畅销书,尤其是小说类,版式都是非常漂亮的,包括插图都是非常精美的,都能够随时感受到降薪,而垃圾的排版会令优秀的内容变得平庸,因此对于书的排版,一定要有所要求 这也是书本身的艺术性所决定的。
09. 含金量
这里指的是,之前分享曾经讲过的,一本书对于某个社会公共关心的领域命题的解答,简单来说,就是这本书有多少大家都在关心的问题与其给出的解答,这就是这本书的含金量,含金量越高的书越值得读,并且是任何行业都可以读的,距离来说,比如我们编剧行业大家都非常喜欢的书——《故事》就是任何人都可以也应该去看看的书,因为含金量极高的书,其内容都是通透的。
10.性价比
这里告诉大家一个出版业的秘密:书的定价其实都是可以算出来的,包括利润!那么一本书如何来判断其性价比呢,很简单~ 大家可以找到书的版权页或者在网站上查到开本,用这本书的页数来除以开本,其实就得到的是印张(初中数学题),一般来讲,除非是很特别的彩色图(NASA摄影集那种玩意),黑白书每个印张的价格不超过5元,都还是合理的定价,彩色的不超过15元,都算是合理定价,如果超过这个定价,那么就要考虑下了,就算打折也要考虑下是否存在内容不好,因此出版社来骗钱,卖一本是一本的情况。
11.推荐人
一般来讲,现在我从来不太相信任何书上面的推荐人。因为都是人情关系等,一般来说,优秀的书,其推荐人基本上都是本行业相关的领域内的学科专家,而一些书上面的推荐人如果有一个甚至两个和这本书所讲的内容关系不大,那就小心了,没准就是作者圈子内的混子出来骗钱的书。
实际上,最优秀的推荐人是和你认知想法接近的人,比如共同读书的人的推荐,同行业高手的推荐,这种推荐比那些书上面牛逼的推荐人要值钱也更有针对性的多。而那些真正优秀的书里面都会涉及到一些理论与著作,那才是更符合你阅读兴趣的推荐,比如我在看未来简史后决定去看看作者喜欢的作者,这样的推荐才是最有价值的。
12.口碑
这里还请大家要注意一点,尽管口碑是可以通过各种人为方式来操作,但只要你能够建立起来自己所喜欢的某类的口碑评价体系,就能够精准的通过数据来初步判断这本书的水平。
不过,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是要大家根据自己喜欢的一类书的长时间阅读才能建立起来的,一般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还是比较难操作一些。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我自己的一套方法。
豆瓣评分低于7.0分的不用读了;
豆瓣评分人数低于500人的,作用并不是很大。
当年新书在当当上评论数量低于2000条的也基本上不用读了;
以出版日期为准,评论的及格可读公式为:首年2000+30%年增长。
再版书要看再版次数与首次出版,首次出版的书当当评论要高于1万条,豆瓣评分7.5分以上
公版书主要看译者+豆瓣评分,评论数不算核心参考数值。
坦白讲,12个维度,也只能告诉大家快速判断书是否可读的一个基本标准,更多阅读的技巧还是要系统性的研究与学习的,扶苏与Mark君会持续性的为大家带来更多关于阅读的绝对干货,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