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濟群法師
二、幸福要有福
1.五福临门
就像流水要有源头、树木要有根系那样,幸福也需要有福报的基础。中国古代有句非常吉祥的话,叫“五福临门”。所谓五福,即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和善终,包含了构成幸福的各个因素。
首先是长寿,古代医疗条件有限,人们往往会因一些并不致命的疾病早夭,能够颐养天年,安然享有人生,,可谓人生重要的福报。
其次是富贵,包括富和贵两部分。富是指财富,能够生活无忧,精神富足;而贵是指地位尊贵,品行高尚,受到世人的恭敬。
第三是康宁,即身体健康,内心安宁,这点非常重要。虽然人人都在追求幸福,但我们的追求往往偏向外在的财富和地位,而康宁是现代人普遍缺乏的。我经常说:“身心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修身养性是人生最有价值的投资。”如果没有健康的身心,就像一艘四处漏水的破船,无论装饰得多么华丽,也没有多少意义。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整日缠绵病榻,生不如死,即使再富有,地位再高,有幸福可言吗?没有健康的心灵更是麻烦。现代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浮躁、混乱、不得安宁。曾经有首流行歌曲,叫“最近有点烦,有点烦,有点烦……”这个无处不在的“烦”,正是很多人的真实写照。其实,“烦恼”一词就来自佛教。烦是扰的意思,恼是乱的意思,烦恼就是扰乱内心安宁的因素。一旦陷入烦恼和负面情绪时,幸福就被自动屏蔽了。因为幸福是一种感觉,当内心被烦恼占据,幸福就没有立足之地了。哪怕你拥有别人艳羡的富贵荣华,也不会带来幸福感。因为在你心中,它们都被烦恼打上了烙印。只有当内心没有烦恼,像一片无云晴空时,幸福才会不请而至。所以,解除烦恼才能身心自在,这是幸福的重要前提。
此外,古人把“好德”列为五福之一,很有意义。随着道德教育的缺失,很多人对道德不以为然,甚至将道德行为视为一种吃亏。这就涉及一个问题,道德对自身有多大意义,对社会有多大意义?德是德行,从外在来说,是待人处世的原则和素养,从内在来说,是健康、正向的心理因素。所以说,践行道德就是在培养健康心理,铸造健全人格,使我们的心灵充满正能量。另一方面,一个有道德的人,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使福报可持续发展。可见对人生幸福而言,不论内因还是外缘,道德都是不可或缺的。
第五是善终。佛陀有十大名号,其中之一为“善逝”,就是能预知时至,生死自在。“善终”正是与此相似的美好愿望,希望临命终时身无病痛,心无挂碍,能安详自在地离开人间,而不是突遇横祸或久病在床。很多人对死亡是回避而恐惧的,我们知道人必有一死,但心里总觉得是别人的事。可回避并不能阻挡死亡,恐惧也不能改变什么,事实上,这只能令我们在死亡到来时措手不及。对现代人来说,越有钱,往往越不容易善终。因为有钱就不想死,最后全身插满管子,在各种抢救中毫无尊严地离开。所以,认识并超越死亡,是佛教的重要修行。佛教史上,很多修行人不仅能预知时至,而且坐脱立亡,潇洒自在,想怎么死就怎么死,为今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虽然一般人做不到这样,但能不受折磨地安详离去,于人于己都是很大的福报。所以,古人也把好死作为五福之一。
由此我想到,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临终关怀正是当今中国的两大问题。我们年轻时在社会打拼,感觉事业、金钱、享乐就是一切。可退休之后,当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已不能享受多少物欲之乐,又该怎么过日子?不少人晚年无所事事,既没有信仰,也没有精神生活,几乎就在混吃等死。但因为对死亡的无知,又对这个即将到来的结局充满恐惧。这在中国社会尤其突出。所以,一方面要有精神追求,一方面要正确认识死亡,接受生老病死的规律,老来才能过得充实而安然。佛教的临终关怀就是对人进行心理疏导,让人知道,今生只是生命长河的一个片段,当身体到了使用期限,带着正向心念离去,才能在生命转换时找到向上的出路。
总之,幸福是由诸多因素组成的,如果长寿而不康宁,富贵而无好德,或是最终不得好死,都算不上幸福人生。所以,追求幸福也要从这些方面着手,不仅拥有外在财富,还要身心健康,德行高尚。
2.要有福,先培福
那么,一个人如何才能拥有这些福报?不是说你能力强,就一定有福。因为福报也有它的前因后果,所以佛教告诉我们,首先必须培植福田,主要是悲田、恩田、敬田三种。
悲田,就是慈悲普天下的劳苦大众。他们需要快乐,可是没有快乐;他们想摆脱痛苦,可是没能力摆脱痛苦。如果我们从慈悲心出发,帮助他们获得快乐,解决痛苦,就是在长养慈悲,耕耘悲田。慈善的本质是什么?并不是简单的捐献或帮助,而是慈悲大爱。当我们本着慈悲大爱来捐献或助人,才是实至名归的慈善。否则,即使捐了再多钱,做了再多事,严格地来说,只是善行而已,不能称为真正的慈善。也只有从慈悲心出发,我们所做的一切,才会源源不断地产生福报。
恩田,就是对有恩于你的人,比如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包括一切众生,乃至山河大地,都怀着感恩心去回报。因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人帮助,也离不开日月天地,山川草木。正是因为这一切的存在,我们才能自在无忧地生活。所以,我们要以感恩心面对这一切,尽己所能地回馈他人,包括关爱社会,保护环境。当我们心怀感恩时,看到一切都会非常欢喜。感恩不仅是福报的源泉,本身就是一种健康、正向、让人快乐的心理。在回馈的同时,自己当下就能受益。相反,如果不知感恩,总是带着负面心理看问题,觉得谁都欠了你,结果只能让自己痛苦。
敬田,是对有德者心生恭敬,包括我们的老师、宗教师,也包括社会上德高望重的人。我们平时在寺院看到佛像会顶礼,因为这些神圣场所本身就有加持力,当我们进入其中,身心会被摄受;另一方面,当你有一份虔诚和恭敬时,会让自己的心得到净化,变得清净而调柔。而当我们无所畏惧时,则会肆无忌惮,使内心躁动而混乱。所以,带着恭敬心面对有德者,才能与佛菩萨和善知识感应道交,得到正能量的加持。
耕耘福田,关键是建立三种心,即慈悲心、感恩心和恭敬心。这是产生福报的发电站,能源源不断地制造福报,让心灵越来越健康,生命越来越自在。我们有什么样的心,就会和什么样的境相应,可见,拥有什么样的心才是主导。就像前面所说,慈善的根本在于慈悲大爱之心。如果没有这样的心行基础,捐献也可能产生各种副作用。所以我们要培养爱心,让世界有更多的慈悲,而不仅仅是号召一些有钱人捐钱。如果我们具足爱心,有了经济条件固然可以对人施以援手;即使没有经济条件,也会尽己所能地帮助社会、利益他人,而不是做些损人害己之事。
我曾在讲座中多次谈到成功的问题。现代社会评价成功的标准,如福布斯排行榜、胡润百富等,只是根据拥有的财富进行评估,并没有考虑做人的因素。如果一个人没有慈悲、不懂感恩,也不知恭敬为何物,即使拥有再多的财富,也是不能带来幸福的。所以,除了做事的成功,做人的成功更为重要,后者才是幸福的关键所在。总之,幸福绝不单纯是以财富决定的,而是由综合因素组成。其中,德行是基础,身心健康是关键,外在条件是辅助。建立在这些基础上的幸福,才是完整的。(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