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管理学中的研究方法
第4章:实证研究的设计与评价
- 实证研究的哲学逻辑和性质
- 实证研究设计的目的与过程
- 实证研究设计中的变异量控制
- 运用效度指标评价实证研究的质量
第5章:实验研究方法
- 假设需要满足的条件
(1)可以证伪
(2)具有理论重要性
(3)具有实际意义上的重要性
(4)简洁
(5)具有繁衍性:如小丽嫉妒小萍→长得难看的人嫉妒长得好看的人→在一个领域里比较弱的人在另一个领域争强
(6)有趣:如Milgram的例子,尽管不愿意相信,但是还是有高达65%的人选择进行450伏的点击 - 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一方面我们希望一个实验越接近现实越好,进而获得比较高的外部效度;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尽可能多的对实验进行控制,希望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实验室实验的内部效度比较高,实地试验的外部效度比较高,因此同时包含实验室实验和实地试验的文章比较受欢迎。 - 实验(室)实验-把参加实验的人聚集到实验室中来
- 实地试验-在自然环境状态下进行的有控制的实验,实验者在自然环境下操纵自变量,如可以给路人发不同的传单观察路人的选择。
→调整阅读的详略程度,学会取舍。第二部分主要是研究方法的介绍,主要策略是了解,知道有什么内容,以后遇到了再回过来翻看。第三部分是要重点看和学习的内容。
第6章 准实验研究
- 准实验研究的含义
准实验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相对于真正的实验研究而言,采用一定的操控程序,利用自然场景,灵活地控制实验对象。包括对照组无前测设计和非对等控制组设计。与真正的实验设计不同之处在于,没有随机分配实验对象到实验组和控制组,严谨性略低,因而所产生的因果结论的效度比真正的实验研究低,但优点在于所要求的条件灵活,在无法控制所有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变量时,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即外部效度比较高。(举例P176改变企业灯光以研究员工效率的案例) - 常见的准实验研究设计
(1)一个组别——只有后测的设计,可表示为:X(受访者接受实验)-O1(后测的观察)
优势:进行前测可能会增加受试者的敏感度,从而会影响他们后测的分数,因此有时仅有后测的实验是有必要的
(2)一个组别——进行前测和后测的设计,可表示为:O1(前测的观察)-X(受访者接受实验)-O2(后测的观察)
(3)只有后测和加入控制组的设计,理解为加入一个没有接受有关实验的控制组别,可以表示为:对于实验组NR,X(受访者接受实验)-O1(后测的观察);对于控制组NR,O2(未进行实验但仍进行测量观察)
备注:NR(non-randomization)的标记代表两个组别(实验组和控制组)都是以非随机分配的方式来配置的。
(4)前测和后测并加入控制组,可以表示为:对于实验组NR,O1(前测的观察)-X(受访者接受实验)-O2(后测的观察);对于控制组NR,O1(第一次观察)- O2(第二次观察)
(5)双前测和后测一并加入控制组的设计,可以表示为:对于实验组NR,O1(第一次前测)- O2(第二次前测)-X(受访者接受实验)-O3(后测的观察);对于控制组NR,O1(第一次观察)- O2(第二次观察)- O3(第三次观察)
备注:实验组和控制组三次测试的时间间隔最好是相同的
(6)前测和后测、加入控制组互相切换角色的设计,可以表示为:对于第一组NR,O1(第一次前测)- X(受访者接受实验)- O2(后测)-O3(第二次后测);对于第二组NR,O1(第一次观察)- O2(第二次观察/前测)- X(受访者接受实验)- O3(后测)
备注:后一组在第一阶段主要扮演监控的角色,但是在第二阶段切换角色成为实验组,这种互相更替切换角色的设计虽然复杂,但其结果是强有力的。因为两个组别在不同时期角色的转变,模拟实验进行的时序,得出的记过能够相互解释。 - 案例一:组织公民行为与服务质量的准实验研究
案例简介:本案例探究的问题为“如果选择高度实行‘组织公民行为’的员工作为变革推动者,员工培训是否会更有效”。因此,研究者从某跨国银行的43家分行中选择出A分行(用作对比的控制组,没有服务质量主管)、B分行(随机选出6个柜员为服务质量主管)、C分行(选择出6位显示为“组织公民行为”的柜员作为服务质量主管)。
假设1:培训某些一线员工为改善服务质量的推动者会有助于提高效能,不管这些推动者是否有所定义的“组织公民行为”
假设2:选择具有“组织公民行为”的员工作为变革推动者,培训将更有效。
实验结果:培训后,在顾客满意度、员工自我评估、主管评估方面,B分行和C分行的得分要明显高于A分行,假设1成立;C分行的得分要明显高于B分行和A分行,假设2成立。
讨论:准实验研究中的效度问题。由于准实验是在真实环境下进行的,当“被实验者”与环境相接触时,研究者不可能消除所有隐藏着的第三方变量。因此需要一些辅助的方法:(1)“双盲设计”(double-blindedness):如在这个案例中,培训人员不知道他们在做实验,被培训者更加不知道自己和其他人的身份,换句话说,这好像是一个黑盒电影,游戏中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处于游戏之中。(2)引入控制组,即引入一组几乎在各个方面同实验组相同、但是没有加入实验的元素,当个别性的差异被剔除之后,研究者对比两者的结果,就可以对所研究的因素做出合理推论。(3)时序测量。如果是长期研究,最好在实验前和实验后进行多次数据收集,根据实验组和控制组的不同趋势,准实验便可以做出更有力的判断。(4)“显著性测试”,即统计学中的P值。 - 案例二:控制点和晋升反应的准实验研究
案例简介:本案例研究的问题是“个人的人格构建”如何影响他们对晋升的反应。研究者将360位有晋升资格的柜员,按照其性格划分为“内控性格”和“外控性格”两种类型。在宣布这些员工升职之前和之后的三个月,研究者对他们的工作态度和行为进行观察,并在18个月之后再次测量。研究者感兴趣的是:“内控性格”和“外控性格”的员工晋升后,在工作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所表现的持续期是否会有不同。(性格变量便是所谓的“控制点”,“内控性格”的人相信自己所获的奖励来自个人努力;“外控性格”的人认为这些奖励归功于机会或者其他不可控的因素)
假设1:不管一个人性格倾向如何,晋升能够推动员工在“短期”内表现出更好的工作态度和行为。
假设2:18个月之后,“外控性格”的员工将退回原来工作态度和行为的基线,而“内控性格”的员工的工作表现评估将会持续进步。
实验结果:假设1和假设2均得到证实。
- 与真正的实验研究相比,准实验设计的优势在于利用相关的现场环境,然而我们必须考虑到研究中存在各式各样的混淆变量,这些混淆变量将会影响实验得出的结果。因此研究者需要通过随机分配的方式来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这样可以确保实验组和控制组在排除所测试的变量之后,其他变量基本是一致的。
- 案例一和案例二有着相同的结论,准实验研究不能得出因果结论,只能得出实验和结果的关系推论,因为其他可能有的混淆变量及其相互作用不能够被消除,研究者只能尽可能进行控制来提高研究结果的效度。
- 总结来看,准实验研究的优势介于实验室研究和观察研究之间。就控制而言,准实验研究不能像传统实验研究那样百分之百的纯正;就效度而言,虽然准实验世纪利用控制组和操控可能存在混淆变量,但是还是比现场观察更有优势。(重要:我认为这个方面的解读仅仅是对关系推断而言的!!)
- 案例三:变革性领导风格与员工工作产能的准实验研究
案例简介:本案例研究的问题是“如果让员工有机会和他们工作上的受惠者进行互动,是否会强化变革型领导风格与员工工作产能之间的正面关系”。现有研究证明变革型的领导风格可以正面提升员工工作产能,研究者更想了解的是,是否有其他公司内部的情景因素可以强化这个正向的关系。根据这样的推论,研究者提出,也许让员工和受惠者接触互动并了解他们的工作具有实质上的正面意义。研究者招募了71为电话营销中心的员工并进行分组。研究者将基于以下两种条件成立与否来将员工分组:(1)员工是否接触到上司的变革型领导风格;(2)员工是否有机会接触到他们工作上的受惠者。这样的分组产生了四个组别,其中研究者把没有接触到变革型领导风格且没有机会接触到受惠者的组别设定为控制组。最后,在受试员工们经历过这些特定的经验之后,研究者在公司主管的帮助下,调查了他们接下来七周的工作产能,并以这个产能的计量来作为这个准实验研究的因变量。
实验结果:这个准实验研究的结果证实了实验者最初的设想。具体而言,研究的结果可以分为两项,第一个结果复制了过往的研究,实验者发现如果员工没有经历过变革型领导风格的影响,他们的工作产能没有显著增长。而在接触过变革型领导风格的员工组别中,有和受惠者和互动的员工比没有和受惠者互动的员工显著提升了更多的工作产能。
- 该准实验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研究者在一个已经建立的实验假设的基础上(变革型领导风格和员工工作产能的正向关系),额外假设了一个可能会调节这个已建立的因果关系的情景因素(与受惠者的互动和接触)。
- 案例四:外在不可抗力因素对员工工作态度与旷工率影响的准实验
案例简介:本案例探讨的问题为“公司内部员工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率之间的关系,是否会受到外在极端天气的影响”。以往研究显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越高,他们越可能会减少旷工,但是这个负向关联并不是非常显著,因此Smith(1977)做了这个实验。研究者利用了突发的暴风雪机会同时在该企业不同城市的两个分公司(芝加哥和纽约)搜集了相关员工工作态度与旷工情况之间的资料。具体而言,芝加哥的分公司受到了暴风雪的袭击,实验者将在芝加哥分公司搜集到的资料设定为实验组;而纽约的分公司则是风平浪静的正常天气,因此为控制组。这个准实验资料分析的结果完全验证了研究者的假设。
- 在研究者利用准实验达成因果推论的目的时,这个利用外在不可抗力因素的准实验设计更大大减少了实验操作可能对企业员工造成的负面影响,并把道德与公平性的影响降到最低。本书指出当研究者可以掌握和运用外部不可抗力来进行准实验研究时,将享有更多准实验设计的优势,并产出具有高度外部效度和丰富真实性的研究成果。
第7章:实证研究中的问卷调查法
- 问卷设计的前提
对研究思路、理论基础、研究假设的确立必须提前于研究方法的设计,因此在设计问卷之前,研究者必须回答的问题:(1)问卷将涉及哪些变量?(2)问卷中变量的关系是怎样的?(3)问卷中所包含的变量是怎样的结构。 - 问卷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 避免使用被调查者部署需、费解的文字表述
· 避免使用双重语义的问题
· 避免使用诱导性的问题
· 避免使用答卷者必须依赖记忆才可以作答的问题
· 避免启动答卷者为满足社会期望值而答题的动机 - 一些名词
· 开放型问卷or封闭型问卷:后者有确切答案
· 列名法:即列举,如男、女
· 排序法:如请列举出五个工作性质对您的重要程度,最重要的工作排序为1……
· 间隔法:即likert尺度,如将满意度划分为“极不满意、不满意、中立、满意、极为满意” - 取样与数据收集
(1) 取样设计的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才能选择具有充分代表性的样本?二是在一项研究中,需要多大的样本才可以稳健地做出统计结论?
(2)问卷数据质量的影响因素
· 回答过程:理解问题、思考其意义、检索相关信息、判断与回应
· 问卷特征:整体结构与长度、说明、问卷措辞、交互体验、回答格式
· 问卷情景:研究话题、问卷邀请及互动、问卷指导语、其他
· 回答的质量:回应率、退出率、完成率、回答充足率、回答多样性、其他
· 被调查者满意度
(3)如何提升问卷质量
· 提高被调查者的参与率
· 提高问卷完成质量
· 提高被调查者动机 - 问卷调查存在诸多缺陷
(1)使用问卷调查无法严格区分变量之间的时间顺序,因此研究者常常不得不依赖自己的逻辑分析去界定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很难从操作层面做出判断
(2)在问卷调查中,如果测量自变量、因变量、其他变量的数据都取自一个共同的数据来源——参与者的自我报告,共同方法变异的问题便产生了
(3)不管研究对象处于何种层次,问卷调查中数据都来自被调查者个人的态度和判断,而个人的回答不可避免会受到个人角色局限、归因偏差、自我修饰动机等因素的影响。此外还需要考虑受访者个人记忆衰退的影响。
→由此可见研究设计的重要性
→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有:①纵向研究设计,在至少两个不同的时间段,对统一研究样本进行调查②对至少两个不同的群体(如管理人员和员工)进行调查等 - 三种不同的研究思路——锚点法、共测法、延伸法
(1)锚点法:在数据搜集的过程中寻找一个客观的“锚点”,以此为基准来研究主管的心理现象,避免单纯依靠主观评测数据的局限。举例:Xie等(2006)研究文化和个性对自我评估的影响,他们用问卷测量了1687位来自中国内地、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日本、加拿大的参与者的自我评估、文化价值观、个性等一系列变量。与此同时,对每一位参与者的认知能力进行测试,以此作为一个锚点,来衡量参与者在测试中的自我从宽趋势(自我从宽:人们往往过高的估计自身能力和成就)。
(2)共测法:运用自我报告和非自我报告的数据测量同一个变量,以达到用主客观数据共同测试、相辅相成的目的。如对工作复杂程度的研究可以采用三个独立的数据来衡量:①员工的自我报告②职业头衔手册③职业声誉手册
(3)延伸法:运用非自我报告的数据延伸研究范畴。在这里,自我报告的数据和非自我报告的数据所测量的不是同一个变量,而是在一个大的构念中的不同的组成部分。如关于员工健康的构念选取了三个独立的来源:①员工自我报告②免疫机制指标③血压。
第8章:二手数据在管理研究中的使用
- 二手数据的优越性
(1)二手数据的样本量比较大,通常具有时间维度,从而获得面板数据
(2)二手数据通常具有较高程度的客观性
(3)二手数据具有高度的可复制性,使实证研究更具有“他律性” - 使用二手数据的“眼、法、工”
(1)眼:需要理论透镜捕捉、识别和选取适用的二手数据。这需要良好的理论训练、文献储备和研究功力,更需要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2)法:要求努力确认二手数据的可靠性和信息识别、提取即编码的准确性。首先,了解二手数据产生的情景与途径,评估二手数据的可靠性、综合性与可能的偏误;第二,研究者从文本数据中进行编码构建数据时,需要阐释证明基于该文本资料进行编码的合法性,即该文本资料是全面的且无偏误的;第三,识别并处理二手数据中的缺失值、异常值和异常的分布。
(3)功:有耐心、肯花时间、不怕费事。 - 使用二手数据需要注意的问题
(1)变量指标的契合性问题,即构念的效度问题。
(2)变量指标的准确性问题。
第9章:实地研究中的案例研究
-
案例研究的效度与信度
案例研究的效度与信度.png -
案例研究的执行步骤
案例研究的执行步骤.png
案例研究的执行步骤(续表).png
- 单案例研究比较适用于以下三种情况:①批判性案例,目的是挑战或验证现有理论;②特殊性案例,以建立先的理论模式,或扩大旧有理论的类推能力;③补充性案例,前人的研究因某些因素未能观察到一些重要现象,借鉴难得的机会加以补充
- 研究者可以选择性质类似的案例或者是相反的极端案例来加以印
-
案例内的资料分析步骤与深化层次
案例内的资料分析步骤与深化层次.png
第10章:质化研究及其数据分析
1. 运用文本类数据并不意味着该研究项目就是一个质化研究,如内容分析、文本分析往往被看做定量的范畴。
2. 三种编码方式
(1)开放式编码:选择原始数据的一部分,从中提取能够代表这部分数据的概念。开放式编码是经由密集地检测资料来对现象加以命名与类属化的过程,不仅要将收集的资料打散,赋予概念,而且要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并予以操作化
(2)轴心编码:轴心式编码是扎根理论逐级编码过程的中间阶段,旨在发现、建立主要概念类属与次要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有机联系,从而将分散的资料以新的方式重新组织起来。在这一步,研究者更为注重的是在开放式编码一步完成之后得到的概念名单,而不是原始资料,即研究者的头脑中带着初步的编码主题去看待资料,阅读资料。在这样做的过程中,研究者也会产生新的观点和思想,可能会添加新的编码,并在分析过程中不断将各种概念组织起来,同时识别作为轴心的关键概念。
(3)选择性编码:选择式编码指的是在所有已发现的概念类属中选择一个核心类属概念,通过不断地分析把与之相关的次要类属概念集中起来,以系统地说明和验证主要类属概念与次要类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填充未来需要完善或发展的类属概念的过程。在这一步中,研究者已经识别出了研究课题中最重要的、可以统领其他一些相关主题的核心主题,并围绕这个核心来组织研究的总体分析,将所有的研究结果统一在这个核心主题的范围之内。
引用:https://www.zhihu.com/topic/20712039/intro
第11章:元分析(meta-analysis)研究法
- 元分析法的三个作用
(1)针对某一具体的相关关系,对来自不同研究样本的结果进行整合,从而得出对这一关系更为接近样本总体的估计。
(2)对某一相关关系在不同研究样本间的差异进行分析,进而找出能对这些差异进行解释的调节变量。
(3)将云分析结果和其他统计方法结合,对某一变量与其他多个变量直接的整体关系进行分析。 - 元分析选题使用范畴
(1)找到一个研究变量从来没有发表过任何元分析的研究
(2)考虑以往关于某个关系的研究是否存在不一致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结论
(3)构建一个结构方程模型来检验与某一变量相关的中介机制 - 元分析的两种估计模型
(1)固定效应模型
(2)随机效应模型
第12章:管理与组织的情景化研究
情景对组织行为的影响.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