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追击是东野圭吾的后期作品,每一个作家的后期作品一般都流于套路化,尤其是畅销书作家。东野这本书显然就是就是流水线上的作品,书的故事很简单,嫌疑人是一个叫做肋板的大学生,在大学读经济学,酷爱滑雪。因为曾经做过被害者的遛狗钟点工,被警方怀疑入室杀人。但是恰好在警察逮捕他前他的滑雪社团成员给他报了信,然后他就和他死党波川一路狂奔去一个日本滑雪场去找他的不在场证人,就这么找啊找啊,这本书的四分之三就是在路上找来找去。大海捞针一样的找人的确挺难的,我能理解,但是对于快餐读物来说,这个慢节奏似乎会让读者半途而废呢。一点也不像东野之前的书,拿起来就放不下。
肋板不是凶手,故事没有任何脑洞,只要找到证人就好。但是每次以为找到证人的时候都会来一个转折,每一个摘下护目镜的女孩并不是当初肋板遇到的女孩。于是肋板在与警察追逐中度日如年。看他先能找到证人还是警察先能抓住他。当然故事的最后,是肋板和他的朋友波川堪堪胜出,证明了自己的清白。真凶另有其人,至于为何行凶情节设计的就有点粗糙了,我也不想说了。
这个故事里面的警察有两种,一种是所谓有五分精神的警察,另一种是在意KPI的警察。前者代表人物是故事的男二号,小杉警官。他是一名普通的警察,有点头脑,有点同情心,有点担当精神,但是大多数时候庸庸碌碌也不怎么听上级话的普通人。他奉上级的命令来滑雪场追踪肋板,忙活几天,终于被他逮到了。但是却相信肋板不是凶手,冒着失职的风险,一个人回东京追踪真凶。我真的觉得不可思议。小杉是在故事快结束的时候突然柯南上身,开始分析推敲案情,还剖析的头头是道。早先他干嘛去了?走了这么多冤枉路,而且还可能在滑雪的时候摔断脖子,却一点都不动动脑子。东野实在太想结束了这个故事了吧。人在精疲力尽的时候肯定没有太多的思考能力,如果还有的话,那么刚开始的时候更应该想得更加明白些不是么?说真的,我这不喜欢这本书的中间经过,肋板和波川一点没有美国大片里面那些被诬陷的特工那种亡命天涯的落魄感,感觉像是在旅游,平铺直叙的中间经过我是怎么给读完的?
不过呢,这本小说并不半分可取之处,有一点就非常真实。我设身处地的想,如果我是肋板,我会不会听波川的话,从警察的缉捕中逃走,跑去找我的不在场证人,我直接自投罗网,在让警察找不好吗?这就是故事最真实的地方,千万不能信任警察会帮助嫌疑人寻找有利嫌疑人的线索,因为警察的目标是不是寻找真相,而是解决案件带来的社会负面情绪,快速结束案件,给社会各方一个交代。所以才会有这么多冤假错案。这不是警察的错,而是机制的原因,警察也有警察的KPI。所以如果遇到这种不幸成为嫌疑人的情况,最好的依靠还是自己,我觉得肋板做的太对了。是一个值得参考的做法。
最后,如果你读过东野的代表作,白夜行和嫌疑犯X的献身,那么这本大可不必读了,没有匪夷所思的案情,没有套中带套的逻辑,这是一本简单的小说,但是我更加喜欢这种简单中透露出来的真实感,更加令人深思,而不是出了一身大汗就忘个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