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三载回忆
四 服务家乡十九载
5 1983 年高洪水位泵站排涝
1983 年,安乡县高洪泵站排涝,我和钦时中承担了极大的风险, 我是提出者,他是主要决策者之一,因为湖北黄金垸的泵站高洪水位未开机,也曾在泵站溃垸。我们实施的高洪水位泵站排涝,有幸安全度汛,有历史意义,值此,特别阐述。
7 月安乡各河系高洪水位超历史。县城洪水位 39.38 米,超 1980
年0.59 米,是历史上的特大洪水。6 月至 7 月县城降雨 527 毫米,占全年降雨量 42.9%,大暴雨与高洪水位在安乡境内同期相遇。全县受涝面积达 62 万亩,占总面积的 46.9%,倒塌房屋 947 栋,2700 户宅基上水。面临外洪内涝的严峻局面。在党的领导下,全县人民团结战斗,发挥各方面智慧,既有勇敢精神,又有科学分析的决策,克服各种困难,经受了洪涝灾害的严峻考验。四百公里堤防及分布在堤防各处的泵站,安全度汛,涝灾损失降低到了最低,创举了安乡抗洪排涝斗争史上的奇迹。
这场战斗经历中,我坚守在抗洪排涝的岗位上。那些惊心动魄的情景,40 年过去了,仍历历在目。那时我负责县机电排灌工作,深感责任重大,时刻担心泵站的汛期安全,也深思着如何充分发挥它的效益,为排涝减灾服务。我县横穿大堤的泵站 73 处 217 台 34570 千瓦, 既是抗洪防守的重点建筑物,又是排涝的主力设备,它的安全,关系着堤垸的安危和农田丰收。
各外排泵站都超过了外河设计排水位。按照常规,外河水位超过警戒水位就不能向外河排水。面对严重的涝灾,如何处理是非常艰难的事情。外河水位超过警戒水位期间,不开动泵站向外河排水,泵站及其周边堤防安全度高,按照规定办事,不用承担风险,但严重涝灾不能消除,开机则要冒很大的风险,既要考虑机电设备的承载能力,更有可能影响堤垸安全度汛,关联着堤垸内几十万人生命财产的安危。我作为主管电排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是防汛指挥部的参谋,责任重大。根据汛前全县泵站水工建筑物和机电设备的技术状态,我向县防汛指挥部副指挥长、水利局局长钦时中,反映相关情况,提出高洪排涝的意见,我俩共同确认,水工建筑物汛前检查完全,符合度汛标准,各外排泵站机电设备,去年冬季维修全部符合规范标准。进行认真细致的技术分析,依据防洪要求和排水泵的特性,以及水工建筑物设计规范,在特殊情况下,短期内利用水工建筑物原设计比较富容的安全系数,利用机电设备在允许值内短期超负荷,可以运行的特点,我们决定承担风险,大胆提出了外排泵站的运行操作方案:
(一).外河高洪水位,连续普降暴雨,堤垸内涝灾严重,内水位高,开机排水的条件是﹕
(1)泵站附近大堤建设标准高,堤身断面达标,排水时堤顶标高超过外河水位加安全高度,各项指标符合防洪要求。再次严格检查大堤和泵站建筑物,确认无防洪隐患,再次确认机电设备技术指数达标。
(2)泵站值班人员准确观测外河水位和堤垸内水位,控制排水扬程在机电设备设计值内,可以开机向外河排水,因为符合排水泵的特性。并考虑机电设备短期超负荷在允许值内。
(3)开机运行要认真细致地观察水工建筑物和机电设备的运行状况。虽然排水扬程符合开机要求,但超过设计外河水位运行,实际上是适当降低水工建筑物安全系数的特殊行为,细查水工建筑物的运行状况特别重要,如有异常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处理。同时我们也提出了应急处理办法。
(二).各公社电排站根据上述规定向县防汛指挥部,逐处泵站申报开机和停机,及时反馈运行技术数据,反映防汛状况。
这个操作方案,经县委书记李才鉴、县防汛指挥部政委颜永盛、指挥长张爱卿、副指挥长钦时中等领导研究批准,由县防汛指挥部下达执行。战斗在泵站的工作人员和防汛守护人员共1 千余人严格按照操作规定,夜以继日轮流值班开机排水,克服诸多困难,及时向县防汛指挥部报告运行的各种技术数据,如水位,排水扬程,电机运转电压电流等,以及水工建筑物防汛状况。那时农村电网未改造,输电线路超负荷运行,造成电压低,有的共用同一条供电线路的泵站只得轮换开机,或是抢先强制启动电机水泵,运行工作十分艰难。县防汛指挥部有我、杨彬、黄长顺、曾庆斌、杨顺东、和姜寅登等专人昼夜值守,负责管控。每处外排泵站都建有运行记录档案,对全县情况了如指掌,随时指挥开机停机,进行突发事故的处理。
执行这个操作方案后,各外排泵站外河排水水位普遍提高,很多都是超过危险水位排水,如大鲸港泵站停机水位38.6 米,超危险水位 1.1 米,大力剅泵站停机水位 37.5 米,超危险水位 1.3 米,人民泵站停机水位 40.05 米,超危险水位达 1.75 米。汛期全县外排泵站,除2 处出现意外停机, 三次洪峰期不能满足开机条件三次停排外,其余均按上述操作实施排水,或堤顶至外河洪水位高差达不到安全值,避险关停后,视水情,开机排水。
全县外排泵站,实现了安全度汛,安全运行。充分发挥了泵站的排涝能力,极大地降低了涝灾损失,当年全县农业仍然取得了丰收,对比上年度粮食增收0.7%,棉花增产 28%。 2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