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位同事忧愁地说起儿子的烦恼,小伙子被平日要好的几个同学孤立,躲避着他,总是不跟他玩耍,导致儿子又气又伤心。
他说:“我去跟那几个孩子的家长谈谈,或者是让老师管管,儿子每天不开心,家里人都跟着着急。”
看到孩子情绪低落,大人心疼到,要亲自出手。我听了觉得有些不妥,仔细一想,我也是如此,孩子因同学打扰自己而气恼时,我也急于为她想办法,希望让她心情尽快好转。
“妈妈,苏苏太气人了,我背诵课文呢,她非要把课本遮在我的书上,问我问题。”
“你告诉她,”等你不忙时再问。”
“我跟她说过,但她还这样!”
“看来你还是太温柔。”
“唉!我已经说过多次了……”
事实上,我既没有帮助她解决问题,“孩子的消极情绪也没得到回应!”
而,我们也把消极情绪视为敌人,要知道:“孩子的消极情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这两句话是在《培养高情商的孩子》中学到的。没错,今天一直在读这本书。
从书中学到关键的一点:帮助孩子处理情绪,接纳并倾听孩子的情绪,要比教给解决具体问题更要紧。
也就是说,我和同事之前的做法就是忽略型家长,忽略了孩子的情绪,却要把自己想到的办法灌输给孩子,或者是亲自出手,为孩子搬走拦路巨石。
长此以往,孩子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就是依赖和求助家长,自己不再动脑筋,毕竟总是有人出手,自己的主意怎么能比得上大人?
而没有被回应的情绪,并没有找到释放的出口,家长所关注的是事情本身,却不是我的伤心气恼和难过……可见,我的情绪多么不重要,孩子会把情绪隐藏在深处,却被暗暗累积起来,逐步形成巨大的心头创伤,可能因一些小事随时流脓爆发,但是他们自己却不知为什么会这样……而且,孩子也并没有在家长这里学到任何处理情绪的方法,只能听之任之。
心理学家、教育家吉诺特认为:
理解的话语,应该比提供建议的话语更重要。
作者在第一章就讲述了情绪指导的步骤:
1、察觉孩子多大情绪;
2、把情绪化的瞬间当作增进亲密感、对孩子进行指导的好机会;
3、对孩子的情绪感同身受,倾听孩子的心声,认可孩子的情绪;
4、帮助孩子表达情绪,用言语为情绪贴上标签;
5、划定界限,指导孩子解决问题。
按照这个步骤,我在心中演练了孩子被打扰时,应该怎么指导她。大致如下:
“妈妈,苏苏太烦人了,经常在我学习时打扰我。”
“听上去你很气愤。”
“总是打断我的思路,数学题刚有点眉目,被她一说话,就无影无踪了。”
“你希望她能在你不忙时问问题。”
“对啊,我跟她说过的,可以问问题,但是不要在我忙碌时问。但她没听进去。”
“你为此感到烦恼了。”
“怎么办呢?”女儿的情绪渐渐平和。
“咱俩玩头脑风暴吧,把想到的办法记录下来,只要想到的,都可以写下来。”
“好啊。我想找老师换位置。”
……
最终,我俩根据不伤对方的心,合理又有效等原则选择一个方法。
于是乎,整个过程中,女儿感受到我对她情绪的重视,对她所出主意的看重,觉得自己有能力处理问题。
而我呢,不是因一事指导方法,是为处理情绪指导方法。顿时觉得自己是一位有远见的母亲,信心大增!
皆大欢喜,哈哈。
说一个真实的事情,今晚真的尝试了倾听情绪和为情绪贴标签:
“表弟要来咱家住几天。”
“啊?我喜欢表妹。”语气中满是不情愿。
这时的第一反应:“你见到表弟就会喜欢他了。”但是生生咽回去:“你更希望表妹来玩,是吧?”
“表弟会很闹腾的。”
冲到嘴边的话是:“不是所有的男孩都闹腾,有的也很安静。”但是也随着唾沫吞下去:“你担心表弟来了,会很吵?”
她居然说:“其实也挺好的,那样家里热闹。”
我的天!倾听情绪真是太见效了,人家被理解后,主动去想积极的一面。试想,若是我一次次的漠视她的情绪,她会一句接一句的反驳我(我不会喜欢他!更多男孩闹腾!哼!……)。没人希望自己的感受被忽略。
无戒365日更训练营第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