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是听说工匠精神,一直没有亲身经历,因为原来在软件行业比较偏向自由、个性,对于制造业的兢兢业业并没有直观的体验。这次在山西红色旅行,见识了“大国工匠”的气质,特别有感触。
中国的“大国工匠”跟日本的“工匠精神”有相通的地方,也有很大的不同。日本给人的感觉是家族式、作坊式,注重传承,守着苍蝇小店做高质量的产品,几百年不动摇。而中国由于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特点,现在知名的“大国工匠”基本都是大型国企里的螺丝钉式人才,技艺高,组织性强。
这次遇到的师傅在自己的岗位上打磨三十多年,受邀开“大师工作室”也有四五年了,拥有了独立的实验室,可以带徒弟,工作室的成绩非常不错,学生争气,研究成果出的多,宣传活动和推广也做的很好。
大师形象条件非常好,气质儒雅,口才很棒,说起话来也没有官腔,注意听众的细微变化,会不断地分层次地补充他的例子。自学成才,勤于思考和总结。回来之后我在网上搜索他资料,看到一个评论文章说他有学者风范,是啊,当年的中专毕业与之后几十年的自我学习相比不算什么,他的能力远超博士,大学应该上赶着该给人家荣誉博士称号。
他看问题看得挺透的,工作之初就发现好的方法传承不下来,于是除了早出晚归多干活的“标准配置”之外,还增加了总结的环节,不断试验,并且把好的方法记录下来,反复打磨。这样才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法。有点像数学定理的感觉,以个人名字命名是莫大的鼓励。
他是艰苦时代过过来的人,身上有鲜明的时代烙印。确实一直以来爱岗超过爱家,有点不近人情。现在盛名之下,也不得不去参与很多社会事务。他提到过出名之初有外面的公司邀请他出去工作,或者他只出个虚衔就可以给分红。他拒绝了,还是要在培养了自己几十年的国营大厂里工作,这是在顺应时代。因为专业分太细了,挖得如此深的技艺换一个公司可能未必好用,而且还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在原单位他还有很多的人文方面的优势,以及需要他来承担的事务。综合考量,顺势而为,反哺与回馈,其实才是双赢。
看大师的一些资料,很打动我的一点是他带徒弟的一个细节。他带的徒弟,一定要找到擅长的方向,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去因材施教,每个人都有一套培养方案。这个很了不起。工匠想要做到顶级,方向的选择有的时候比走多深远更重要。大师的工匠精神的核心是观察力、理解力、行动力达到非常完美的配合,让技艺实用、转化成生产力,成就一批批的徒弟,桃李满天下,真正为“师”。
所以,大师的工匠精神,就是行家里手,就是不浮躁,顺时势,懂擅长。在长期、艰苦的入门阶段高标准严要求,在职业发展道路跟随时代的脚步,找到擅长的点,并善于精诚合作。
后来看一个视频课程,提到怎么样升职加薪,演讲者就说自己是干三份活要两份钱。不是要累死累活地工作,而是注意总结,什么样的工序能够节约材料多出产品,什么样的设计理念能够提高产品质量,有一次扎扎实实给老板节创了二十多万元,自然一路升职加薪。这与大师的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其实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大师,不一定有大师的名号,而是有大师的心气,进而有大师的待遇。外在环境如何纷繁复杂我们也控制不了,只能把握好自己,这其实就足够了。
图片来自摄图网
作者 摄图网用户(ID: 967876)
基于:VRF授权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