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没有虐童事件,我不会去看这部电影。看文艺片,需要有耐心,有见识,有体力。总觉得每一个情节都用伏笔,每一个动作都是暗喻,每一句台词都有深一层的意义。我不过是一个俗人而已,看电影更喜欢挑些有趣的,不费脑袋的,平日里的工作已经伤透了脑细胞,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呢,是吧?
这部电影以一种少见的冷静和克制,在机缘巧合之下,回应了社会的热点问题,关注度激长。好吧,也许实际上花钱买票进电影院的人并不多,我看的那一场,观众寥寥无几。影片中的两种父母代表了两种态度,新新的父母从头到尾都没有表现出特别激动或者愤怒,在第一次检查后,医院里只有小文母亲的愤怒和指责,他们一直在回避,甚至愿意帮施害者劝另一个受害着的父亲不要将事情闹大,时刻考虑利益最大化。而张新新在那一晚之后,也没有像小文一样身上带伤,感到痛苦,让人不禁怀疑,是否遭受侵犯的只有小文,而新新因为是下属的女儿而逃过一劫。正如某事件后,收到退学费而喜笑颜开的家长,电影熔炉里那些收到封口费就不再追究的受害者父母……新新父母婚姻关系没有破裂,为何会让女儿与一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男人单独过夜?实在让人深思。
小文母亲从头到尾都在指责小文,认为正是因为她穿不三不四的衣服,披头散发,不知廉耻才会被侵犯。为什么人们总喜欢将过错归咎于受害者,或者说,女性?红颜祸水说的是女人长得太美导致一个政权的更迭;牝鸡司晨讽刺的是女人不务正业,干涉朝政……好似男人犯的错,女人都要负责任,不是我管不住自己的下半身,是你不折手段,百般心机的勾引。这是怎样一种病态的逻辑,然而更可怕的是,就连一些女人自己,也是这样认为。在侵犯事件发生后,大多数人往往不会去指责那个罪犯如何如何,而是认为受害者“脏了”。即便人类文明可考证的历史达数千年,女人的贞洁在大多数时候,依旧与那一层膜紧密相连。
回到剧情,小文在看到父亲和律师坐在一起的时候,认为父亲也会和母亲,和社会上那些人一样不信任自己,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是丢脸的,于是疯狂的跑到海边,想要跳海自杀。在被侵犯的那一刻,在躺在医院冷冰冰的检查床上时,在被母亲羞辱扇巴掌的时候,在警察局里被黑警一次又一次的质问时,在父亲想要把她送到母亲身边的时候,这个女孩,都没有想过死亡。而这一刻,在最在乎的人不在信任自己之后,女孩的内心是绝望的,她突然有了勇气,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她终于明白,有些东西,是真的失去了。
小文的父亲和律师似乎是整部电影里最正常的人。在得知女儿被侵犯,父亲表现出了担忧和愤怒,他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小文,拒绝了小文母亲把孩子接走,在孩子深夜去海边的时候偷偷跟着,在无耻的讲和面前讨要公道,在警察和医生隐瞒真相,满嘴胡言乱语的时候,他激动,他愤怒……他是可以不顾法律,也要让犯人们付出代价那些家长。很多人觉得影片中的他是懦弱的,我觉得,他已经尽力了。
再说说律师吧,这个女人一直在寻找证据,在警察企图诳诈小文时挺身而出,带孩子离开让她不舒服的地方,在小米被报复后,不问回报帮助她治疗,拿到证据后一直据理力争……面对黑警的威胁,她说,这类案子,需要人去做。
小米,是整部电影里埋下暗喻最多的一个人物。她为什么会拍下男人进入两个女孩房间时的视频?为什么会逃离家乡四处流浪?为什么对沙滩上梦露雕塑的裙底风光那样痴迷?她是否曾经也有过被侵犯的经历?直到最后,影片都没有给出答案。她就像是一个谜。她会为了保住一份不到700块的工作而选择沉默,也会在被报复之后将证据交给律师。她冷漠,她力求自保,但内心尚存柔软。她渴望成为梦露那样性感美丽受欢迎的女人,那甚至是一种信仰。梦露腿上的小广告,让她觉得信仰被玷污,这也许与她最后和莉莉一样,选择为了生活出卖肉体有什么联系。
影片的结尾很仓促,让人不禁联想是否有些情节因为审核被裁剪。检查室里流着眼泪的女孩,被推开的窗,被风吹起的窗帘,透露着一种毫无生气的冰凉的绝望。自杀,好像才是这部电影的结局。镜头一转,小文和爸爸在院子里收拾杂草,心情好像不错。小米穿着梦露标志性的白裙和高跟鞋,等待着一个出得起价钱买处女膜的客人。广播里播放着的新闻显示犯和帮凶们被绳之以法,正义似乎胜利了。小米也开着小电动,奔向希望和光明。
我却没有丝毫的兴奋。这一切与检查室里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讽刺,更像是一个被理想化的,皆大欢喜讨好部分人的谎言。也许这是导演所希望的结局,希望这部电影能给社会带来的一种结局。正如熔炉,给韩国带来了熔炉法。
嘉年华的导演说,在这个喧嚣热闹,节奏很快,每一天都犹如嘉年华一样的世界里,我们需要为了一些事情,停一停。在一个难得空闲的夜晚,走进电影院,看上一部冷门又烧脑的文艺片,确实心也会安静一些。看完嘉年华,想要说的东西太多,情不知从何处起,絮絮叨叨,感谢你能看到这里。
附上一句忠告,看这部电影,得带纸巾和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