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为何常强调“药食同源”?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药食同源”指,许多食物也是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


  在我国古代原始社会中,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这就是“药食同源”理论的基础,也是食物疗法的基础。


我国的“药食同源”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早在古代就有“食医”这样特设的职业,食医主要是对食、饮、膳、羞进行调和与搭配。有点类似于西方的营养师,但是其中的内涵则完全不同。西方的营养学更强调各种食物的营养摄取和热量控制,重点在于均衡饮食,并不强调食物的药用性。


中药在人生病时,强调药效的一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治病”。但不可忽视的是,作为每天日常的饮食,就会因食物带有的“药食同源属性”或多或少的对身体平衡和生理功能产生有利的影响,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这种对于身体的影响就变得非常明显。


因此严格地说,在中医药中,药物和食物是不分的,是相对而言的。药物也是食物,而食物也是药物;食物的副作用小,而药物的副作用大。两者结合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又在享受中,使其身体得到滋补,疾病得到治疗。

正确合理地调配饮食,坚持下去,会起到药物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下一期跟大家聊聊大雪节气,我们能进行“食疗”的一些东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