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是中国传统家庭养儿育女的铁则。通过丰富女孩的物质条件和识别能力,之后才不会被一些渣男轻易迷惑。通过限制男孩的物质条件,培养男孩坚忍的性格,才能使其保持斗志不轻易认输。而我的父母正是奉行这种铁则,把我认认真真穷养长大。
所以一直到高中住校前,我都没从父母那里拿到过零花钱。我妈一直认为小孩子不懂自己有没有需求,所以需要大人来判断小孩是不是真的有需求,合理的允许,不合理的直接拒绝。由此原因,在这个没有零花钱的求学生涯里,我不需要挤破脑袋去买辣条,爸妈也不用担心我偷吃各种劣质零食和汽水,这几年我顺利成长为一名健健康康的小伙子。
随着年龄的成长,成长激素消耗体内能量的速度也在同步上升,往往上午课还没上完,通过早餐贮存的能量就明显不够用了。最后一节课我总是集中不起意识去听,饥肠辘辘的计算着下课的时间,下课铃刚打就跟屁股上点了火箭一般飞奔回家,一头扎进饭碗中,将米饭狠狠的塞满口腔,匆匆嚼上一两口不等完全嚼碎就咽下去。
为了避免这种饥饿感,我只能尽量每顿饭都多吃些,直到肚皮鼓胀的再也塞不进一点食物。可即使是这样下课前依旧会饿得前心贴后背,久而久之,我的食量变得颇为壮观,吃相也变得狼吞虎咽了起来。并且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非常容易长胖,也是在那段时间,好食欲将我成功打造成为了一个小胖墩。
我的好食欲一直到大学时代才终结,具体原因是遇到了我的女朋友。但奇怪的是,这是一位学业优秀外表出众的姑娘,从小到大身边从来不乏各式各样的追求者,可她始终难以对那些经济条件较好的男生产生好感,反之特别不物质的爱过各类硬件条件远不如自己的“穷小子”。即使理智一再告诉她现实才是最好的出路,可依然无法克制感性的冲动。后来她才告诉我,她有一种偏好穷小子的心态。
我们一起认真分析这种心态的形成原因,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她出身于严格的家庭教育,小时候父母严格把控她的实际物质需求,因此她的生长环境造就了她成为了一个不世故且不物质的女孩。因此每当有物质条件优越的男生向她示好的时候,自己都会本能的产生抗拒和怀疑,害怕好物质条件让她失去对待感情的判断力。无法分辨自己究竟是爱钱还是爱人。而穷小子则没有了这些顾虑,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话题再从我的女朋友身上回到我自己身上。高中时期,我被送到了一所寄宿学校,每个月初父母都会给我300元作为生活费,用来满足学校里的基本需求。自懂事以来,连五元钱都没有自由支配过的我,突然面对300元的“巨款”确实有点不知所措。然而父母的“穷养”方式导致我的理财观念有所欠缺,一方面我对这种突如其来的财务自由感到兴奋,另一方面我确实不知道如何用300元钱合理支配一个月的生活。
第一个月,每笔花费我都要认真记录下来:无论是一日三餐、生活用品甚至是零食。到了月底,我惊讶的发现居然还有一百多块钱剩余了下来。于是第二个月我稍微放开了些,吃零食买杂志,买那些曾经我不能自由满足的小小欲望。第三个月,第四个月,很快每个月300多元的生活费就被我花得精光了。这也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从月头的小心翼翼到月末的大手大脚发展成月头的大手大脚到月末的缩手缩脚。我花了整整一年来纠正这件事情,最后才找到了一个适当的消费方式。
不过这个过程倒是成功让我养成了理财的习惯,如何合理的分配金额和合理的运用已经成为了我日常行为的一部分。我常常把多余的金额投放在一些易于拿取的理财平台里面,比如现在投放的就是诚咬金这样的保本理财平台。这么做既有定额的收益还能阻止自己顺从欲望乱花钱。
打我记事起,每当我想要什么的时候,爸妈总是用“咱们家穷,所以我们买不起”这样的理由来搪塞和拒绝我,虽然我想要的只是一小包泡泡糖,或者一个木制玩具飞机。只要在父母眼中我所应该拥有的超过了他们眼中的上限之后,都会想办法拒绝我的要求。
渐渐地被拒绝的多了,我也默默的接受了这个理由,并且认清了事实。既然父母都这么说了,那说明了家里确实有难处,能够供我上学已经实属不易,我怎敢奢望他们再去满足我温饱之外的要求呢?
于是,我逐渐减少向父母开口表达自己的需求,深怕又被拒绝。长大后,我同样害怕被朋友拒绝,所以从来都是性子最随和的那一个,同事和朋友公认为的好说话。这么多年以来我被这个糟糕的习惯害惨了,和他人进行交流的时候总是害怕说出自己的诉求,生怕被拒绝。我的“随和”往往出于自己内心的恐惧和不自信。
工作之后,我依然担心父母的经济状况。因为小时候从来没有主动过问父母的收入,因此很担心他们二老能否拥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使晚年变的幸福,所以我时不时给他们买各种食物生活用品,尽可能在生活上资助他们,毕竟父母穷,什么都买不起嘛。
直到有一天,妈妈整理衣柜的时候拿出一条裘皮大衣告诉我这是十年前父亲逛商店顺便买给她的衣服,顺便又提及他们今年年头一起报团去欧洲游玩了10天,妈妈花了七八千买回一条质地廉价的蛋白石项链的时候。我仿佛被闪电劈中一般,原地杵了半天才回过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