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维,不只是一个流行语
Design Thinking, Not Just Another Buzzword.
设计思维是目前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每个人都对如何精确定义这个词有着自己的理解。
概念的定义
这个概念的核心是强调设计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设计思维的整个流程汇集了许多不同的元素(设计方法),通过多科学的方法形成一个解决方案,涉及到大规模的协作和频繁的迭代。有些人认为设计思维是一种方法论,有些人则认为是一种哲学。但每个人都认同的是,设计思维是一个解决问题和创造新机会的系统性方法。
设计思维的源起
“设计思维被创造出来,是因为大公司对于解决创新和极端案例时能力的缺失。无法创造出满足用户需求的新产品和服务。因为20世纪的教育体制培养逻辑主导而忽视创造力。”
所以设计思维被设计咨询公司作为一个一刀切的解决方案来出售,实际上也确实是一个有效解决问题的工具。
理解
我通常把它拆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创新的意识形态和创作过程中的方法。设计思维基于以下几种思维方式:未来愿景,灵感搜集,实践中学习,用双手思考,运用视觉,不断试错,越早失败,失败的成本越低。
第二部分是设计思维的过程系统化,用框架引导解决问题。
这个过程的最终目标是创造一个有潜力的、人们真正想要的、可用的产品或体验,而且在技术上是可以轻松方便的构建。
这个过程可拆分为六个部分,让其适用于各种不同的组织,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塑造它。
这个图表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大致步骤,而且经常需要在许多阶段多次迭代。这是一个奇妙的教学工具,可以帮助新手学习,简化设计的本质。
第一阶段:同理心
同理心是一种把你自己放进别人鞋子里的能力,研究并了解你的用户。
尝试去了解你的用户的感受,跟他们聊天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设计思维中,要求质量要高于数量。这就意味着可以访谈更少的人,但是要选择可以代表你的产品和服务的不同声音的人,这个才能体现出价值。
访谈不是增加同理心的唯一渠道。
在同理心阶段,你可以用多种工具,例如同理心地图。同理心地图可以帮助你去认知其他用户是怎么想的和如何感受的,基于用户的访谈画出同理心地图,了解用户所想、所做、所看和所听,整理分类并做好研究笔记。
阶段二:定义
现在重新审视最初的设计,重新定义问题:用户+需求+愿景
结合所有你研究和观察到的用户使用的问题,精确定位用户的需求,开始找出创新的机会。
基于在第一阶段的研究,重新定义和聚焦问题。
阶段三:创意
头脑风暴一系列疯狂而富有创造性的想法。在我看来想法是过程中最有趣的一部分,因为他有趣和令人兴奋。
一旦一个需求被明确定义,便开始寻找解决办法,这时要产出尽可能多的想法。在这个阶段,我们不应该拒绝想法,因为他们太简单和太基础,任何一个想法都可以变成一粒种子,所以要以新的视角密切关注和检验每一个新的想法,但要确保新想法的诞生和评估是分开的,评估应发生在原型和测试的阶段,在创意阶段之后。
创意阶段是凌乱、拒绝线性解决问题的层级结构,这个阶段需要拥抱不同的想法和声音,然后去过滤和延展。
设计思维能推动团队进行头脑风暴,特别是多学科的团队,可以汇集不同的观点,产出更好的结果。
花时间去倾听团队成员的反馈,要完成这个阶段,需要筛选所有的想法,保留最好的进入下一个阶段。
阶段四:原型
IDEO说 “一个原型胜过一千场会议。”
原型最基本的定义是:用于在发布前测试的最终产品的一个模型或样本。原型是在还没投入时间和金钱之前去测试产品。
原型是个了不起的工具,能帮助你快速成功和快速失败。在早期失败要比后面已经分配了大量资源和任务后再失败成本要低的多。
这里有许多方法,比如草图、快速原型等,不管你倾向于哪种方法,必要的步骤是相同的:我们建立一个解决问题的粗略草图,去验证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否真正适用我们的问题,正如设计思维所暗示的,我们应该用一个简单、快速、低成本的方式去做。
基于上文,原型可以后面演变为beta产品或者最小可行产品(minimal viable product ,MVP)。
阶段五:测试
名字就说明了这个阶段的工作,在这个阶段让用户测试原型,收集解决问题的反馈,去了解更多的用户,去测试和定义,去综合我们的考量方案是否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测试的时候让用户使用原型去观看和倾听。如果小调整容易做,立即修改再继续测试,去接近你的用户,最重要的是,永远不要爱上你的点子,要以一个开放的心态倾听用户。
小结
设计思维是一种方法或过程,从设计目标开始到同理阶段(访谈,观察和体验),然后定义或重新定义一个问题,包含了创意(先发散,然后融合),使用原型(构建思维和快速学习),然后测试。
设计思维被认为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个从定义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作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设计思维能有效的帮我们解决那些不明确的或者棘手的问题。
关键词:Design Thinking
原文链接:https://blog.prototypr.io/design-thinking-not-just-another-buzzword-3075722b51c8#.pu9jszw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