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群里的一个妈妈发了一条寻助微信:“我的孩子已经四岁了,一有事就大哭怎么办?”这是一位特别上心的妈妈,她学过无数正面管教之类的方法,也知道接纳孩子情绪的重要,她不解的是面对这样的问题,除了接纳难道不能再做些别的吗?
我们这个群也算是个“方法群”,有一套理论体系和方法,管理员在解答这位妈妈疑问的时候强调的依然是“接纳”,要妈妈改变对“孩子哭闹”这一现象的看法,所谓“孩子哭没问题,哭对孩子很重要,问题只是你自己不喜欢而已,改了就行”。
然而,四岁的孩子凡事用哭来表达意见真的没问题吗?孩子真的哭过了就会好吗?共情只到“让孩子哭”就够了?
这让我想起了前两天发生的事,那是一个周末,我们三人兜风回来正要上楼,孩子爸觉得挺晚了,就一把抱起他准备快点上楼。然而没想到的是,娃突然开始大哭,小身体拼命扭赖在地上不肯起来。爸爸被娃的反应弄懵了,一下子火就起来了,不由分说发挥力量优势,直接拦腰抱起扛回了家,一路上娃的哭声响彻楼道。
回到家,娃依然大哭不止,爸爸也气冲冲地指着我说“看看,都被你宠坏了!”好吧,作为无辜躺枪的妈自然要出来收拾残局,我抱着娃说的第一句就是:“妈妈知道你很难过。”娃一听,就好像找到知音一样哭得更大声了,我的第二句是:“妈妈知道你很想自己上楼梯对不对?”
是的,爸爸并没有注意娃在大哭的时候嘴里含糊不清地喊着:“达达自己走!”爸爸不知道他娃每天出门回家,都是自己上楼回家的,更不知道对于一个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规律的破坏是件特别可怕的事。
娃在听完第二句话的时候,也没有止住哭,只是哭声渐弱,我又问:“那妈妈带你从新从楼下走一遍好吗?”我以为我对他的需求已经了解了,然而没想到的是娃渐弱的哭声又响了起来,这下我也没辙了,娃爸一脸鄙视地走过来,成功用一块饼干转移了娃的注意力。爸爸很得意,但我知道饼干虽然止住了哭声,但没有解决问题,娃依然郁郁寡欢,后来又小哭了几次,直到睡觉前还在迷迷糊糊地说:“达达自己走。”
这是怎么回事?显然我只发现了他需求的轮廓却没有找到需求的核心,所以解决办法也没有切中要害。娃睡了之后我开始给娃爸科普秩序敏感期,还把娃睡前的碎碎念告诉了他,娃爸若有所思。
第二天早上,娃醒后又碎碎念了几遍,随后再次跟我们出门散步。回家的时候,我特别吃惊娃爸拉着他说:“来,达达自己走,爸爸陪着你。”那一瞬间我都看到娃脸上的光彩,两层楼走得那个欢声笑语,那个上午之后娃再也没有碎碎念过。我明白了,娃对于自己走的执着源自对秩序和控制感的需求,而爸爸那天“武力镇压”让他体验到自己多么弱小,他的不安来自于爸爸占统治地位的力量,这时妈妈陪他走一遍又有什么用?解铃还须系铃人。
虽然这只是个案,但这却告诉我,面对孩子的哭闹只接纳情绪是不够的,心理学告诉我们“情绪是以需求为中介的”,当一个孩子只会用哭闹表达的时候,背后一定有他内在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接纳情绪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描述需求,或者与孩子探讨需求,从心理学解决问题的角度这是明确目标状态的过程,当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明确了之后,剩下的只是探索解决路径而已。
更为重要的是,当我们把这种思维模式潜移默化地教给孩子,那么当他下次再遇到问题,也许还会哭闹,但哭闹已经不会是全部,他会很快进入解决问题的程序,去学着表达自己的需求,而这时,我们或许才能更淡然地看待孩子的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