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麦基的《我喜欢泰迪熊》是一本关于亲子关系的绘本,故事讲述了小王子彼得想要一个泰迪熊作为自己的生日礼物,但是他的想法却一再让父母无法接受,最后因为实在拗不过孩子,彼得拥有了一个纯金打造的泰迪熊。生日当晚又冷又硬的泰迪熊希望得到彼得的抱抱,一开始拒绝的彼得最终伸出了双臂,他的怀抱让又冷又硬的泰迪熊一点点变软,最终彼得从泰迪熊那里学会了拥抱父母。
一、绘本中的疑问
1、纯金泰迪熊为何会在拥抱后变软?
2、纯金泰迪熊为何会流泪,会说话?
二、填补漏洞(小乖口述,我记录,下划线部分为我补充内容)
小王子彼得的妈妈是一个临时女巫(参考《小仙女艾莉斯》),为什么是临时女巫呢?因为她在女巫学校里总是玩呀玩,根本就不学习,最终只能领了一个临时女巫的本子(毕业证)。后来她结婚了(估计是当不了女巫就干脆嫁人了),生了小彼得,但是没有人知道她是个临时女巫(善于伪装)。
彼得是国王和王后唯一的孩子,这对年轻的男女在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就突然当了父母,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他们夫妻之间一直难以达成共识,时间久了,彼此开始怨愤对方,忽视对方。彼得一直都是个听话的孩子,他从来都不违背父母的意愿,但是却在即将到来的生日时,彼得不要爸爸妈妈说的礼物,他要一个泰迪熊,爸爸妈妈觉得泰迪熊是女孩子玩的就不想给他买。但是爸爸妈妈又非常爱彼得,所以妈妈想起她已经很久都不用的魔法,可是因为上学的时候不认真学习,她变了很多次都失败了,只好去购买了神奇糖果(太爱《神奇糖果店》了)。吃完神奇糖果,王后做了一个带有咒语的“爱的泰迪熊”,这个泰迪熊只要被人类抱一抱,它马上就释放出爱的法力,让那个人就会去抱别人(感觉娃被巴拉拉小魔仙洗脑了)。彼得抱着“爱的泰迪熊”很开心,很幸福。而国王一家也因为这个“爱的泰迪熊”最终理解了爱,学会了爱。抱抱能让人感觉温暖,能让你感觉到爱,所以我们要经常抱抱。
三、藏在绘本中的梗
安东尼·布朗是非常热衷于与读者开玩笑,他善于在图画中隐藏一些细节,至于目的,他是这样解释的:“我喜欢在图华丽加入一些东西。读者看第一遍时,容易忽略这些细节,可是再看一遍时,就会有新的发现,这可以使一本书值得读者再三阅读。”同样,大卫·麦基也是一个擅长用小细节来抓住读者的大师。
1、日本桥
《我喜欢泰迪熊》中有一个场景选用了莫奈作品《日本桥》,最初我认为这是大卫·麦基像莫奈作品致敬,但是一遍遍重读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这幅图是国王和王后第一次同时出现在画面中,而且一反之前双目紧闭的模样,彼此对视。也正是在这座桥上,彼得的父母决定按照孩子的意愿送出泰迪熊,这一页成为整个故事的转折点,而同样,《日本桥》不论是在技法上或题材上都反映了莫奈创作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如此巧合,真的只能归于是对大师的致敬吗?
女儿说:“彼得的爸爸妈妈站在桥上是因为比较安静,适合说一些悄悄话,但是他们却忘记了池塘里的小鱼,他们都是龙王的士兵,最后龙王知道彼得的爸爸妈妈要给他送一个纯金泰迪熊,龙王就自己变成了泰迪熊,因为龙王很喜欢被人抱抱,所以他就会哭着让彼得抱他。”(这完全是第二版本的续写)
2、穿靴子的猫
在故事中另一场景中出现了一幅画,画上描绘的《穿靴子的猫》中的一个桥段,大卫·麦基为何会在这里放置一幅这样内容的画呢?我查阅了这本书的两个版本,翻译上存在严重的不同。
因为缺少原版书籍,所以无法考证到底这个梗应该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大胆猜测,依据墙上关于《穿靴子的猫》这幅图,我觉得第二个版本的翻译更适合故事的发展。
3、闭眼与睁眼
《我喜欢泰迪熊》封面中紧闭双眼的父母与睁大双目的孩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瞬间抓住了读者的眼球。而书名页更加让人感觉到孩子和父母生活在完全两个状态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喜欢泰迪熊》从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了父母关闭的心灵,让我感触到“我的世界其实你不懂”。果然,在故事的发展中,彼得的父母根本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根本不明白孩子的世界,于是更加不了解孩子对爱的渴求。但是当纯金的泰迪熊在彼得怀抱中变软后,彼得开始学会用肢体语言表达爱的时候,父母的双目终于睁开,但此时我们却发现彼得闭上了眼睛,我想此时的彼得应该是陶醉在父母的爱中久久回味吧。
4、故事的延续与猜想
《我喜欢泰迪熊》和《大猩猩》都在故事的最后采用了大量留白,给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具有无中生有和无中胜有的效果。《我喜欢泰迪熊》最后彼得一只手拿着泰迪熊,另一只手托着一个橙色(绘画语言中,橙色象征快乐、健康、勇敢)的球,从彼得拿泰迪熊的动作可以感觉到此时的泰迪熊已经完全变成了很轻很软的毛绒玩具,而另一个皮球又正好和故事中国王询问彼得需要什么圣诞礼物的伏笔所吻合,无论是三个人的姿态还是表情,我们都能感受到浓浓的爱。
四、故事的延伸
1、亲情
在讨论亲情关系上,安东尼·布朗的《大猩猩》和《我喜欢泰迪熊》有很多相似之处。
纯金的泰迪熊对抱抱的渴望正是彼得内心的诉求,从故事一开始我们看到的就是面无表情的国王与王后,看到的是疏离的亲子关系,看到彼得和父母之间总是隔着东西,甚至连彼得生日当晚给父母说“晚安”时,国王与王后也只是背对彼得无视他,用高高的椅背隔绝开他,这时我们都能从画面中感受到彼得的孤寂,感受到彼得对爱的渴求。
对比安东尼·布朗的《大猩猩》,两本书中的父母与孩子都缺乏眼神的交流,没有肢体亲密的互动,没有语言上的温情,大家的生活就如同平行线一般,不存在交集。《大猩猩》是通过玩偶大猩猩让父亲向女儿伸出了双臂,而《我喜欢泰迪熊》是通过泰迪熊让儿子向父母伸出了双臂,不管是哪一种,我们都可以看出,不和谐的亲子关系要想被打破,必须有一方承担起主动,必须有一方有勇气去改变。
我们可以从以上两幅图看出无论是彼得的父母还是安娜的爸爸,他们都选择了用书籍和报纸来阻隔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情感上的疏离。一幅画中的情感主要是通过直线、斜线、曲线和色彩来传递,虽然大卫·麦基在《我喜欢泰迪熊》中选用了大量的暖色(红色、橙色、黄色),试图营造温暖的氛围,但其实读者从彼得父母僵硬的表情中依旧读出了他们情感的冰冷,这恰好反衬了这浓烈的色彩。而直线的运用同样让高高的椅背瞬间阻隔了亲情沟通的道路。安东尼·布朗的《大猩猩》就更加的直接,他用了大量的冷色调(蓝色、黑色、白色)直线、交叉线和几何形的图案来表现安娜父女之间不和谐的相处模式,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安娜的孤独感。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两位作者对笔下小主角的色彩表达,在暖色调中的彼得身穿蓝色(冷色调)的长袍,在冷色调包围中的安娜身穿红色(暖色调)的毛衣,这难道只是巧合?儿童如此突兀的色彩主线让读者的目光汇聚在这里,也让我们感受到固有世界被打破的突破口就是孩子本身。
我们看到故事最后的画面,一直面无表情的国王与王后快乐的手舞足蹈,而国王也将彼得架在脖子上嬉戏,再次对比《大猩猩》里大猩猩架起安娜的情景,在安娜心里,大猩猩扮演的就是父亲的角色,而最终爸爸的心被安娜的爱感动,跨越了椅背横隔拦阻,俯就姿态亲吻女儿,了解并满足她的需要,重新建立两人的亲密关系,而一直穿着冷色调衣服的安娜父亲,在故事最后也换上了一件红色的毛衣。
《我喜欢泰迪熊》像一幅警示标语般时刻提醒着我,让我明白在给予孩子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应关注她内心的世界。这让我想起王人平老师的一段话:“培养”就是“陪着养”。我们整日忙于找寻着培养孩子这种能力,那种品质的方法,可对孩子却常常连陪伴的耐心都没有,滋养的过程都想省略,只想用说教、打骂等简单粗暴速效的方式教育好孩子,而无视良好家庭关系的构建。关系先于教育、包含教育,有了稳固的亲子关系,教育会变得轻松、快乐、自然而然。
除了绘本中的亲情牌外,电影中我们也会发现很多,有些是主线,有些却是暗线,例如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电影的主线讲述了音乐老师马修在一所男生寄宿制学校里给孩子们教音乐的故事,在电影中出现了一个拥有天籁之音的问题男孩——皮埃尔,马修通过谆谆善诱的方式最终挖掘出了皮埃尔的音乐天赋。电影中有一条暗线,马修多次和皮埃尔的母亲见面,不断告诉她皮埃尔的亮点,希望皮埃尔能发挥自己的音乐天赋,虽然马修老师的目的并不单纯,但是正是因为他不断给皮埃尔母亲这种天赋暗示,最终皮埃尔的母亲带着他离开了寄宿制学校,去进行更系统的音乐学习,这才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指挥家。
从这条暗线中我们看到了马修的作用,正是这个外在力量的存在,才让皮埃尔原本疏离的母子关系得到改善,也正是外在力量的推动,皮埃尔的母亲才改变了对待孩子的态度,最终引领着皮埃尔完成了自身成长的蜕变。
2、拥抱
几米的《拥抱》在前后封面上分别有这样两句话,“没有任何一个拥抱该被忘记”“每个拥抱都闪耀着动人的秘密”。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赫洛德·傅斯博士说:“拥抱可以消除沮丧——能使体内免疫系统的效能上升;拥抱能为倦怠的躯体注入新能量,使你变得更年轻,更有活力。在家庭中,每天的拥抱将能加强成员之间的关系,并且大大减少摩擦。”
心理学研究表明,那些经常被触摸和被拥抱的孩子的心理素质要比缺乏这些行动的孩子健康得多。成人更是如此,它会让你重拾童年的安全感、温暖感。人与人之间的拥抱是在传递爱,彼得通过泰迪熊学会了拥抱,之后他教会了父母拥抱,相信他的父母也会去教会别人的拥抱,这是一种爱的传递,一种情感的延续。
几米在《拥抱》中设定的孤独的红毛狮就是在阅读中感受到拥抱的魔力,从拒绝拥抱,到向往拥抱,再到模拟拥抱,学会拥抱,在这一系列情绪的变化中,孤独的红毛狮不再依靠没完没了的梦境来获取温暖,它走向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还有一种拥抱来的很隐晦,那就是陪伴孩子成长,在孩子身边扮演无数角色的小宝贝,例如小老鼠阿文的那条黄毯子,例如阿秋的好朋友阿狐,还有由布那个神奇的小丢丢。
彼得抱住泰迪熊的那一刻让我想起了阿文紧紧搂住小毯子的样子,想起了阿秋和阿狐勇敢的旅行,想起了由布和小丢丢的各种游戏,所以拥抱并不仅限于人与人之间,其实人与物之间的也可以通过抱抱的方式来传递爱。
3、礼物
在《我喜欢泰迪熊》中,彼得选择了父母都觉得无用的泰迪熊作为生日礼物,而在父母眼中有用的东西应该是银剑、王冠、白马、宝座这些象征权力、荣誉的东西,正是因为彼得的选择违背了父母的“有用”价值观,所以他的选择一再被忽视,但是可喜的是,彼得的父母是一个非常尊重孩子的人,即使孩子违背了自己的意愿,但是他们仍然以自己的理解力给了彼得一个泰迪熊——一个纯金的,又冷又硬的泰迪熊。
礼物表达了人与人之间最温馨最美好的心意,而最好的礼物不一定是最贵重的,礼物既可以来自于别人的馈赠,也可以是自我的取悦。但无论是哪一种,选择什么样的礼物至关重要。我们如果总是自以为是的给孩子一堆礼物(玩具),那么其结果就是孩子会如同赛赛一样;我们应该如《雪花人》里班特利的父母一样,了解孩子的需求,给他最想拥有的礼物。当然,无论是哪种礼物都是为了表达和传递爱,当我们给了孩子正确的引导,孩子必然也会明白礼物并非最昂贵才是最好的道理,正如《妈妈的礼物》中孩子们送出的那份爱的礼物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