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学习贯彻《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座谈会在京召开,强调“不断提高党员教育培训的受益面、实效性”,党员教育培训关乎党员队伍素质提升,影响着党的事业兴衰成败。要以“全链条”思维深耕党员教育沃土,通过织密组织网络、定制特色课程、强化学用转化,让党员教育既有“面子”更有“里子”,既接“天线”更接“地气”,为锻造新时代先锋队伍注入强劲动能。
全域覆盖强基础,织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组织网络,延伸服务触角。“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当前,部分基层党组织党员教育存在“上热中温下冷”现象,流动党员“口袋党员”、非公领域“空白点”等问题亟待破解,必须构建必须立体化教育网络,既要有“纵向到底”的深度,也要有“横向到边”的广度。要构建市县乡三级联动网络,建立党员教育动态管理台账,实现“底数清、流向明、教育跟”,创新实施“红色根系工程”,建立“县委党校+乡镇分校+村级教学点”三级联动体系,将每个党小组打造成“微党校”,让教育阵地延伸至田间地头。针对流动党员群体,推出“云端课堂”与“候鸟驿站”双轨模式,运用“学习强国”、党员教育APP等载体,实现“人在哪里,教育就跟进到哪里”;针对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打造“红色驿站”“司机之家”等教育矩阵,让快递小哥、外卖骑手在歇脚充电时接受“微党课”,使党员无论身处何地、从事何种工作,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阵营”,沐浴在党员教育培训的“春风”中。
精准滴灌提质效,定制“分类施教+个性培育”课程体系,激发学习动能。“因材施教,则人人各尽其才矣。”党员岗位、年纪、学历不同,知识结构、工作需求自然也不尽相同,面对各领域、各年龄段党员的差异化需求,党员教育必须打破“大水漫灌”模式,实施“精准滴灌”、按需“配餐”定制课程,才能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培训效果,让党员教育既有“党味”又有“鲜味”。要建立“行业+岗位+能力”三维需求清单,一以贯之上好理论“主课”,针对农村党员开设农业技术、农村电商、乡村治理等“乡村振兴实务课“,为非公企业党员定制技能精进、工艺创新、党员先锋岗实践等“红色工匠培育班”,为机关党员设计基层政策精准解读、跨部门资源高效统筹、民生难题创新解决等“治理能力提升营”,“对症开方”破解“想学的没处学,学的用不上”痛点。要注重个性培育,通过问卷调查、谈心谈话等方式摸牌需求、绘制“选修课表”,为有想法的年轻党员提供创业指导、前沿技术培训;为擅长沟通的党员安排群众工作方法、矛盾调解技巧等课程,真正实现“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
闭环管理促转化,建立“学用结合+成效评估"动态机制,锻造硬核本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党员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能力,其成效最终要体现在“知行合一”上。然而,部分党员存在“学归学、做归做”的“两张皮”现象,必须构建“学习-实践-转化”的完整闭环,既抓好“养分灌输”、又推动“实践转化”。要建立“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双轨机制,创新学用转化机制,探索在“学”上建立理论学习积分制、在“用”上推行党员领办项目制,在“评”上实施双向述职评议制等。通过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活动搭建“实践熔炉",将党员教育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让党员在征地拆迁、招商引资等一线战场“淬火成钢”;用好成效评估“检验尺”,从学习表现、工作业绩、群众评价等多维度进行考核,对表现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效果不佳的“回炉再造”,持续提升党员能力素质,锻造出担当作为的硬核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