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瓯壶编辑词条【名称】:乳瓯壶
【类别】:紫砂壶【年代】:清代【制造人】:杨彭年【文物原属】:民间收藏【文物现状】:此壶现藏南京博物院【尺寸大小】:高7.8厘米 口径5.6厘米 【文物简介】:此壶色呈橘黄,器形小巧,直流,弯把,截盖鼓起,盖钮如乳头,中穿一孔,此乃“乳瓯”壶名的出典。壶身一侧镌刻篆书“横云”二字,另一侧镌:“此云之腴,食之不癯。祥伯为曼公铭并书。”底钤篆书阳文“阿曼陀室”方印,把梢钤“彭年”二字篆书阳文小方印。祥伯即郭频迦。
加彩壶
紫砂器的装饰手法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帖花、绘画、雕刻、加彩等几种。其中,“加彩”是指在烧成的紫砂器上加以色釉彩绘,再经过低温烤制,而生产的釉彩紫砂器。1加彩壶名称:加彩壶 制造年代: 清 材料: 紫砂 收藏地: 江苏省泰州市博物馆2介绍最初的紫砂器是不加彩的,明代正德、万历年间的紫砂器都是没有加彩的。它们皆素烧,不上釉,运用调砂、嵌砂、铺砂等技法,产生细梨皮、龙砂等种种不同的质感。藏品征集:一伍陸壹}柒柒O【肆叁伍叁】而紫砂,也并非只是紫色,民间称之为“五色泥”,它本身泥色已分为朱赤、蓝绿、淡黄、紫褐等颜色,又有团泥(即段泥),甚富光泽,就算是无釉烧制,也同样能质润而美。因此,紫砂器一般是不施釉的,仅凭借其自身的天然色泽,已极为高雅,只有少数紫砂器采用釉色装饰。 施用釉色装饰紫砂器,是一种把陶都宜兴的紫砂工艺和瓷都景德镇的釉上彩工艺结合起来的尝试,它随着工艺美术上讲求工巧妍丽,重华彩与装饰的倾向的发展应运而生。它始创于清代雍正年间,而盛行于清朝乾隆时期。这种满泼、满浸的装饰,破坏了紫砂器所固有的朴素、自然的特点,因而,从乾隆年以后,紫砂加彩就逐渐衰退了。 随着紫砂加彩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加彩名手,如王南林、杨友兰、邵基祖、邵德馨、邵玉亭等,都曾为宫廷做过加彩紫砂器。 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正是紫砂业的全盛时期。这时的加彩紫砂制作名手,不仅注意色调和纹饰,也十分注意器物的造型,有龙纹高身壶、平益寿圆壶、印包壶、蓝地粉彩梅鹊壶、双连五方壶、粉彩山水壶等,虽然都加彩,却不掩其造型之美。 现藏于江苏省泰州市博物馆的这件加彩壶,选用精细紫砂泥,胎质坚致,器表平滑润泽。壶体呈扁圆柱形,中腹稍收内弧。口及底部渐收,折肩,敛口,下腹折收,有圈足,短流且直,壶把上圆下方。扁圆形的壶盖及钮与壶体相协调。造型比例匀称,形态美观稳重。壶体周身加彩,施以深浅蓝珐琅彩。壶盖及壶钮绘花卉、如意纹;肩部施一周回纹,回纹外为一周如意纹;腹部绘一周宽带花卉卷草纹,近底改饰变形的莲瓣纹;流和壶把绘卷草纹。加彩细巧,色泽清透,加彩色调与胎质本色对比协调、相辅相成,在紫砂加彩工艺上,实为上乘佳作。相关标签:加彩壶,加彩壶简介“加彩壶”相关词条:加彩壶乳瓯壶清雍正紫砂花卉竹石纹茶叶罐清雍正紫砂描金堆绘打枣图大笔筒清雍正紫砂端把茶壶清雍正紫砂描金堆绘打枣图大笔0本词条对我有帮助华夏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清雍正紫砂端把茶壶编辑词条【名称】 清雍正紫砂端把茶壶
【类别】 紫砂器【年代】 清雍正年间【文物原属】 清雍正宜兴窑紫砂器【文物现状】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简介】高7.5cm,口径7.6cm,足径7.5cm。壶圆形,短颈,圈足。口、流、柄的高度一致。紫色砂泥,细腻光润。雍正时期宜兴窑向宫廷进贡的紫砂壶多是以造形、泥色取胜的素壶,光素古朴中更能显示出紫砂壶肌理的自然之美。
清雍正紫砂暗刻兰花诗句三角花盆【名称】 清雍正紫砂暗刻兰花诗句三角花盆
【类别】 紫砂器【年代】 清雍正年间【文物原属】 清雍正宜兴窑紫砂器【文物现状】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简介】高13cm,边长35cm。花盆呈三角形,折沿,平底,底中心有一孔,下承三直角足。浅褐色砂泥,泥质极佳,粗中有细。花盆一面阴刻一丛兰花,刀法豪放。另二面刻篆书七言诗句:“乞巧红楼秋思渴,抱琴夜伫餐凉雪。”此花盆泥色独特,赭中泛灰,俗称“灰鼠皮”。这种泥色古朴耐看,雍正时创制,乾隆以后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