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三周我和几位同事一起在做一件事情:质量建设调研。调研的目的是想了解一下我所在区域各学校如何抓质量,课堂教学情况如何。
调研确实让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其实也是我们预料到的。调研现在基本结束了,但是我直到今天才想通过文字来记录一下。究其原因是我一直没有搞清楚问题的逻辑,还有就是找不到解决的路径和办法。
先来自问自答几个问题。
问题一:学校会花多少心思在“课堂”。也许对部分学校来说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课堂是学校的生命线。而我说的“课堂”,就是学校无论是制度建设、文化建设都要把课堂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数字化正在引领世界迭代升级,这个迭代也把人的胃口搞乏味了,我们很多时候追求快的、追求显山露水的、追求“仪式”带来的成就感,而忽略了教师和课堂的本质。上个月末做了一次点评嘉宾,听了27个教学片段,实话实话很多的课我非常诧异,诧异于老师追求的课堂是什么?老师们把心思放在情境的创设但是运用却考虑的很少、放在实验的创新但实验的目标落实考虑的很少,放在课堂的气氛但是如何让学生听得懂、如何检验学生听的结果如何考虑的很少。这是非常恐怖的,长时间如此,我们的课堂能出什么样的人?因为在我的心中,课堂的本质应该是解决问题。如何引起的,而且这是不是普遍现象?成瘾心理学说微小的正反馈能激发兴趣,就像嗑瓜子和刷抖音一样。但是我认为教学追求的不是激发兴趣,而应该是认知冲突,因认知冲突产生求知欲。我所说的把心思放在课堂,首先要有正确的“课堂观”,课堂的好坏一定是比较主观的,因人而异、因标准而异,所以要求我们的引领者是课堂的高手或者里手。其次要把学校的标准细化、结构化、指标化,通过立标打样的方式找到样本,供人参考,以此形成学校的课堂文化。第三应该是推而广之,无论比赛也好全员听课也罢,通过一定的制度文化来在学校形成习惯。
问题二:教师花了多少心思在“教学上”。王崧舟老师为了讲好《长相思》整整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