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里窗外,皆是人生

      今天读了林徽因的《窗子以外》。作者笔下的“窗子”,是横亘在你我与真实世界间的永恒屏障,也可理解为“阶级的隔阂”。

    “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 读到林徽因《窗子以外》中的这句话,内心便被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绪击中,好似一直以来对生活若有若无的困惑找到了一个出口 ,迫不及待地想要随着林徽因的笔触,探寻“窗子”内外的奥秘。

      林徽因以细腻而敏感的笔触,描绘了她眼中窗内与窗外截然不同的世界。窗内,是她所处的相对优渥、宁静的生活环境,有着知识分子的优雅与安逸;窗外,则是充满烟火气、忙碌奔波、真实又复杂的人间百态。她坐在书房,透过窗子看到院子里四个乡下人的劳作,那是一种遥远而模糊的生活场景,她试图理解,却深感隔阂;踏上旅途,无论是火车上还是客栈里,窗外的世界依旧是她无法真正融入的“风景”。她意识到,无论走到哪里,都好像被一扇无形的窗子阻隔,难以触摸到生活最本真的模样。这道无形的隔阂,恰似我们每个人的认知边界——困于出身、阅历与惯性思维,对世界的感知永远隔着一层朦胧的纱。

      掩卷沉思,我不禁想到,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生活在自己的“窗子”以内呢?这窗子,或许是家庭背景、成长环境、教育经历铸就的认知局限,或许是性格中的怯懦、习惯的慵懒筑起的无形高墙。

      生活中,我们常常习惯于待在熟悉的窗内,享受着那份安稳与舒适。互联网时代,信息如潮水般涌来,看似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可实际上很多人只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云游四方”,对窗外真实的世界依旧陌生,“忙碌”让我们忽视了窗外自然的四季更迭、人情的冷暖。我们在自己习惯的“窗子”里,将自己与真实的生活渐渐隔绝。

      作为年逾半百的人,我且认为“窗里窗外,都是人生”,正如林徽因在文章的结尾所说“窗外的事,看多了也是枉然,大多还是不明白,也不会明白的”。窗子之内,记得为自己买一顶春天的帽子,让自己快乐起来,平凡人永远记得学会悦己!

                            孩子王  2025年7月5日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不是说没有心得,只是我的语言太苍白。 读林徽因的《窗子以外》,颇有点感触。每个人的生活只单单属于自己,我们都是别人...
    红旗下_e08f阅读 107评论 0 3
  • 读林徽因的《窗子以外》 这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林徽因写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一篇叙事散文。作者以诗见长,因此文章...
    我心飞扬3666阅读 27,174评论 0 6
  • 【原创】求知若渴,虚心若愚。 【微信公众号:漫游在云海的鲸鱼】支持复制粘贴读书笔记 目录 鸽子(胡适) 月夜(沈尹...
    漫游在云海的鲸鱼阅读 3,655评论 0 5
  • 这是林徽因的一篇散文《窗子以外》,由窗内到窗外,她往外走一步,就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到了另一个窗内,一步一步往外走,却...
    锦瑟_db50阅读 52评论 0 1
  • 作者 空谷幽兰 天有点儿蓝,阳光透过厚厚的车窗,轻柔地拂过旅客的脸颊,斜撒进了车厢,落在了小桌子上。她轻轻...
    空谷幽兰_aa30阅读 6,006评论 64 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