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林徽因的《窗子以外》。作者笔下的“窗子”,是横亘在你我与真实世界间的永恒屏障,也可理解为“阶级的隔阂”。
“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 读到林徽因《窗子以外》中的这句话,内心便被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绪击中,好似一直以来对生活若有若无的困惑找到了一个出口 ,迫不及待地想要随着林徽因的笔触,探寻“窗子”内外的奥秘。
林徽因以细腻而敏感的笔触,描绘了她眼中窗内与窗外截然不同的世界。窗内,是她所处的相对优渥、宁静的生活环境,有着知识分子的优雅与安逸;窗外,则是充满烟火气、忙碌奔波、真实又复杂的人间百态。她坐在书房,透过窗子看到院子里四个乡下人的劳作,那是一种遥远而模糊的生活场景,她试图理解,却深感隔阂;踏上旅途,无论是火车上还是客栈里,窗外的世界依旧是她无法真正融入的“风景”。她意识到,无论走到哪里,都好像被一扇无形的窗子阻隔,难以触摸到生活最本真的模样。这道无形的隔阂,恰似我们每个人的认知边界——困于出身、阅历与惯性思维,对世界的感知永远隔着一层朦胧的纱。
掩卷沉思,我不禁想到,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生活在自己的“窗子”以内呢?这窗子,或许是家庭背景、成长环境、教育经历铸就的认知局限,或许是性格中的怯懦、习惯的慵懒筑起的无形高墙。
生活中,我们常常习惯于待在熟悉的窗内,享受着那份安稳与舒适。互联网时代,信息如潮水般涌来,看似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可实际上很多人只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云游四方”,对窗外真实的世界依旧陌生,“忙碌”让我们忽视了窗外自然的四季更迭、人情的冷暖。我们在自己习惯的“窗子”里,将自己与真实的生活渐渐隔绝。
作为年逾半百的人,我且认为“窗里窗外,都是人生”,正如林徽因在文章的结尾所说“窗外的事,看多了也是枉然,大多还是不明白,也不会明白的”。窗子之内,记得为自己买一顶春天的帽子,让自己快乐起来,平凡人永远记得学会悦己!
孩子王 2025年7月5日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