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一种材料时,我们往往会被其原有的特性所束缚。如果用设计思维去实践的话,我们会尝试排除一切固有的印象与习惯,重新审视对象,也许会得到意外的收获。当你不满足已有表现方式时,对旧的艺术表达空间进行拓展,就会发现我们对所使用的材料其实了解甚浅。
我们对日常材料的认知程度,会在许多表达方式上随时呈现,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艺术设计作品中的巧思。如何使材料的选择与运用不局限于材料本身,需要我们的文化底蕴、创意思维、动手能力、强烈的时代感,以及对生活的认知和对未来的憧憬与遐想。
孩子天生就对万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性,他们会为最简单的发现而开心不已。
他们会主动尝试各种可能性,他们很自然的会去探知,发现规律创造秩序;他们奔走忙碌,乐此不疲;他们为自己的努力感到快乐,为他人的付出表示感谢;他们发现自己并了解他人,相互协作达成共识;
很多时候我们看不懂孩子们在高兴什么,这样的场景在我们这些大人眼里,看起来更像是“快递哥在清理货物”,随处可见的纸箱有什么好玩呢?
可孩子的世界多么丰富啊,每个人的设计构思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无趣的纸箱在他们手里能如何运用?
一个个埋头苦干,汗流浃背(看起来还是辛苦的快递哥形象,哈哈哈哈)殊不知,设计师也是体力活啊!
这一地的胶带分隔出的区域,稚嫩的手绘标识,还有亲妈看着心疼的干活姿势
,你们这是要整个多大的工程啊?
妹子,你那么认真的给纸箱掏个洞,又用胶带粘的是啥啊?(你们考虑过我们大人的理解能力吗?)
孩子们的创作过程,要听故事,要看细节,每个孩子认知不同,特性各异,所以他们一起碰撞与融合出的内容,只有日常熟悉孩子的家长才能识别出其中的信息与意义。
折腾几个小时候的成果!我知道很多人会说什么,我也知道这堆东西在大部分家长眼里是什么,但我们在意的是孩子们如何展示和讲述他们的成果。这个年龄段(5-7岁之间)的孩子,能够将现有认知与知识结合,能够把脑袋里的奇思妙想与现实结合,能够用现有的材料把概念可视化,就是能力的提升,价值的转化过程。
最近和几个做创新教育的朋友聊起现阶段的状态,大家都有个共同的感悟就是,通过课程也好,活动也好,孩子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行为的提高,都需要长期的培养与观察才能看到成效。而这个过程如何记录,成效又无法通过分数、单一作品、或数据去评价,更没有什么权威机构能够去考核。因此,家长如何理解我们所做之事的价值?
其实这又回归到“社会、学校、老师、家长的意识与认知,对孩子培养的影响”上。就当前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发展趋势,等现在这些孩子们长大后的未来是什么样,谁都说不清,我只知道有太多的可能,让我们无限遐想。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瞬间的生存处境也是非常具体的。人的认识每多一个视角,就多一个自由度,就更容易免于被限制在一个情境之中。
在一个情景中的反复凝视和思考、揣摩与探索,会让眼前、心底的重要性放大与扩展,潜能被唤醒被发掘,此后环顾周围与日常,新的世界渐次显现,自我感知会更加真切。在我这几年的研究实践中,通过一个个家庭,一次次课程活动,不同的家长和孩子,我深刻的感悟到我们多么需要留出余地给孩子们自由发挥,因为这是创造力培养的土壤。创造力我不敢说未来能够让一个人多么成功和富有,但可以让一个人更容易认识自己,找到擅长之处,目标明确的去努力从而得到快乐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