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下金丸映初心——读王光卫《鹧鸪天·檐枇杷咏志》有感

檐角斜枝承瓦露,金丸缀影沐霜晨。初读王光卫这首《鹧鸪天·檐枇杷咏志》,便觉有股清气自纸面氤氲而来。诗人以檐角枇杷自况,将草木情韵与人生哲思熔铸于一体,看似写物,实则抒怀。那青瓦上的斑驳痕迹,那风雨中的倔强身影,恰似无数在时代洪流中坚守本心的平凡生命,在方寸天地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神史诗。


一、檐瓦为笺:在局限处开掘生命的深度

"青瓦当笺寄此身"开篇即显奇崛。诗人将寻常屋檐化作书写人生的信笺,让枇杷树在建筑的缝隙间完成生命的绽放。这让人想起杜甫笔下"安得广厦千万间"的茅屋,同样是栖身之所,却因文人的襟怀而焕发出不同的光芒。枇杷树扎根于檐角的局限空间,正如普通人置身于时代的特定位置,没有沃土却要向上生长,缺少阳光仍要开花结果。

"金丸欲破碧云纹"中,成熟的枇杷果在碧叶间若隐若现,如同困顿中孕育的希望。这种在逼仄环境中迸发的生命力,恰似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担当。当现代人困于都市樊笼时,檐角枇杷却告诉我们:生命的广阔不在空间大小,而在心灵的纵深。那些在三尺讲台耕耘的教师,在实验室坚守的科研人员,何尝不是将自己的人生过成了"青瓦当笺"的诗行?

二、风雨淬炼:在磨砺中保持精神的亮度

"风来但扫陈年叶,雨过犹存赤线痕"两句,堪称全词筋骨。狂风掠过时,老叶纷飞如同卸下历史包袱;骤雨冲刷后,枝干上残留的血色纹路,恰似岁月刻下的精神年轮。这让人联想到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旷达,外在的风雨不过是对生命强度的丈量。

宋代画家李唐有《采薇图》,描绘伯夷叔齐在首阳山采薇而食,衣衫褴褛却目光如炬。檐角枇杷同样展现出这种"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气质。当都市青年在社交媒体编织完美人设时,真正的精神成长往往发生在无人关注的角落。就像敦煌壁画修复师李云鹤,六十年如一日在洞窟中与时光对话,他的手指抚过壁画裂纹时,何尝不是在续写属于当代的"赤线痕"?


三、甘甜馈世:在寂寞中坚守价值的纯度

下阕"尝百味,立千尘"五字,道尽世间沧桑。枇杷树尝遍酸甜苦辣,看过尘沙起落,却在"半隅天地养精神"中寻得真谛。这让人想起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意,真正的从容不在于环境优劣,而在于内心的澄明。明代画家沈周隐居吴门,在"有竹居"中画出《墨葡萄图》,题诗"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这种遗世独立的精神,与檐角枇杷的孤傲形成跨越时空的共鸣。

"休言未占芳菲地,自有甘甜馈路人"的收尾,犹如禅宗的当头棒喝。当世人追逐热搜榜单、流量密码时,真正的价值往往藏在不起眼的角落。就像袁隆平在试验田里培育杂交水稻,屠呦呦在古籍中寻找抗疟灵感,他们的成就从来不是聚光灯下的表演,而是日复一日的坚守。檐角枇杷馈赠的甘甜,恰似深夜便利店的暖光,地铁延误时的广播,这些细微处的温暖,构成了城市最动人的精神图景。


结语

在这个崇尚"快"与"爆"的时代,王光卫笔下的檐角枇杷宛如一剂清茶。它提醒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占据多少"芳菲地",而在于能否在给定的空间里活出自己的气象。当我们在都市丛林中奔波时,或许该学学这株枇杷——在水泥森林的夹缝中向上生长,在喧嚣尘世里守护本心,最终将积累的光热化作滋养他人的甘甜。这种"半隅天地养精神"的智慧,正是给所有追梦人的珍贵启示:真正的丰碑,永远镌刻在那些默默耕耘的身影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