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网上搜索“读MBA”几个字,下面系统自动匹配出来的基本都是这样的问题:“读MBA要多久?”、“读MBA的原因”、“读MBA的都是什么人?”、“读MBA有用吗?”。作为一名在读的MBA学生,今天想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记得自己刚考上厦大MBA那会,人尽皆知,其他人可能并不关心我的事,但是我厚着脸皮让这个消息人尽皆知,那时大家可能都很烦我吧。
过后就有很多人问我“花这么多钱读MBA值不值”。这就好比问“花八九千块买个苹果手机值不值”一样,让人不知道怎么回答。其实问题的本质在于,20多万的学费是否≥3年能够得到的东西。
一、我的考试经历
要问我为啥考厦大MBA,当时还真没想那么多。前单位有个同事是厦大MBA的学姐,我也没问她感觉怎么样,就选择来考试了。
其实没怎么备考,我是最后一天才知道还有提前批这样的招聘方式,连报名头像都没空去拍,就以家里的白墙为背景,让老婆帮忙拍了一张,后来就一直被家里人嘲笑照片像土匪,我自己一看,真的很像。
这张照片日后就成为了我饭卡上的头像,去食堂打饭的时候,我都把照片那一面朝里,深怕被同学们看到。
复习那段时间确实很累,除了MBA的考试,我还在备考中级经济师,每天下班后都看书到晚上11点多。
不过感觉没过几个月就考试了。后面也就这样过了,这段经历我不打算展开说,怕字太多大家懒得看。在校的一年马上就过去了,我想聊一些自己的想法。
二、长尾效应
经济学中有个词叫“长尾理论”:人们通常只关注重要的人或重要的事,即关注曲线的“头部”,而忽略曲线的“尾部”。但在网络时代,关注“尾部”产生的总体效应甚至会超过“头部”。
但是今天想聊聊长尾效应,我认为大家应该多去做一些有“长尾效应”的事情。
但是哪些事情有长尾效应呢?
比如说公众号,我写一篇文章,发布后有些人会去看,看完如果觉得好的话会分享,在第一天看的人有100个,第二天只剩50,第三天20,然后慢慢减少。虽然到第9、10天慢慢就没人看了,但是总数变多了。
最关键的是,即使我在忙其他事情,这篇文章还是会有人看,我认为这个就叫“长尾效应”。
至于我写公众号的原因,也有很多人在问,我会在后面的文章和大家说说,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下。
读MBA当然也是有长尾效应的,虽然读书的时间只有三年,暂且不说课堂上学到的东西,今后还能用到多少。但是在学校认识的这些老师和同学们,毕业后都还能继续联系,以后你在社会上碰到某个陌生人,他和你说是某某学校MBA的同学,你们之间的距离是不是一下就被拉近了。
那什么事情是没有“长尾效应”的呢?
举个例子,因为之前在银行上班,我就以银行柜台的工作为例。某个客户只是来柜台存钱或者取钱,办完业务就走了,这样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但是你如果和客户聊得来,他愿意给你电话号码,下班后你们能加上微信,成为朋友,今后甚至能约出来吃饭逛街啥的,我认为这样才有“长尾效应”。
三、很多东西没法用金钱衡量
MBA能够拿到更高学历这样的原因我就不说了。其实很多东西没法用金钱衡量。
比如你认识了一些同学,你认为这个值多少钱?
你和同学们讨论案例到凌晨,这种经历你认为值多少钱?
又或者认识某一位老师,他分析你的性格后给了一些生活上的建议,这个你认为又值多少钱?
再或者学校的生活让你打开了眼界,能够敢于尝试以前不敢做的事情或者工作,你认为这个值多少钱?
我想到能用金钱衡量的唯一一件事。比如,我们班一个在星巴克上班的同学,找他买星巴克7折,以前30元的咖啡现在21元,省了9元。
此外,自己读MBA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喜欢校园内单纯的同学关系,没有社会上那么复杂的人情世故,不论各自在单位是什么职位,有多大的权力,也不论你家境有多优越,在一起就只是同学而已。
这样的环境往往能够让人交到很多真心的朋友,也能够让人静下心来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最后想说,如果家庭条件允许,又愿意牺牲大部分周末时间的情况下,MBA真的是个不错的选择。
全文完,既然看到了这里,随手点个赞和关注吧,您的关注是我不断更新的最大动力,我们下篇文章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