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了,L女士最近和孩子的关系又逐渐开始紧张起来。每天在家盯孩子的作业,让她非常焦虑。觉得孩子做事拖拖拉拉,作业也一直粗心大意。好几次没忍住,骂了孩子,甚至还动了一次手。每一次情绪平复之后,她都感到非常后悔,充满了内疚感。
L女士对亲子教育其实非常的用心,参加过很多的父母成长培训班,深深的懂得孩子需要无条件的爱和接纳。被鼓励的孩子深具自信!L女士也一直以来要求自己一定要做到这些,为孩子提供温暖包容的家庭环境。
但是,仿佛有一种不可控的力量,在和孩子互动的有些时候,L女士都完全hold不住自己,忍得内伤之后,往往在最后一秒全破功。
L女士无助的问:“学了这么多年,怎么感觉还是在原地打转呢?”
真正做到接纳孩子为什么那么难?
前几天,在阿里巴巴成立19周年之际,马云宣布明年不再担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要改行回归教育事业。
马云这么多的身家都可以急流勇退,为什么我们普通人很难做到?
其实,真正得到过的才能真正放下,这个“大智慧”可不是学习能得来的!
也许有人问,马云和L女士的亲子关系有什么联系吗?其实道理都是一个,真正拥有的东西,你才能够给予。
L女士虽然学习到了“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接纳”,但是,很残酷的是,她自己从小到大并没有真正得到过“无条件的爱和接纳”,自己没有体验过的东西,她就很难慷慨给予。
当L女士和孩子互动的时候,比方说做作业,L女士觉得孩子拖拉,非常的焦虑、烦躁,最后升级为生气和愤怒。
其实背后的原因是,这个场景激活了L女士童年和自己父母互动的体验。在幼年时候如果在这样的场景中,L女士没有体验到包容和接纳,而是被父母指责、嫌弃、甚至责骂。那种恐惧、羞愧、愤怒的感觉在当下就被激活了。
在“无明”的状态下,L女士感到非常的焦虑、难受,想要指责,嫌弃,甚至责骂孩子。
这一切都是无意识的,你只是给自己的情绪找到一个意识的理由:“孩子作业拖拉,我要纠正他,让他养成好习惯”。
为什么学到的育儿理念不能起作用?
美国脑神经科学家丹尼尔 西格尔博士的研究表明,当我们极度生气、悲伤、沮丧时,负责灵活反应和理性思考的那部分大脑(科学家们管这个部分叫前额皮质)无法正常工作,此时,支配我们身体是较为原始的大脑,它的反应模式比较简单:要么开战——陷入你死我活的对抗、要么逃跑——放弃努力拒绝沟通,或者被惊呆了——大脑好像卡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所以,我们用左脑学习的那么多的正确的亲子理念,在有强烈情绪的时候是根本不起作用。或者可能的作用是让你在情绪还没有那么强烈的时候,多忍忍。或者在情绪爆发之后之后再多内疚一点。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怎么办?
难道我们注定要陷在这个怪圈里吗?其实并不是这样。
心理学有句话叫做“看见即疗愈”,一旦看见了真正的自己,看见自己的情绪,尝试着接纳它。就会慢慢被疗愈,将有一股看不见力量会潜移默化地注入自己的内心。
作为父母,需要知道每时每刻我到底怎么了,我的情绪从何而来,因何被激起。眼前这个孩子也许只是一个替罪羊。
下一次,同样的场景,我们的情绪仍然会上来,马上觉察到自己情绪和身体上的变化。体验着这个情绪到底是什么感觉,它怎样的越积累越多。如果实在控制不住,可以暂时离开这一个场景,诚实的告诉宝贝:“宝贝,妈妈觉得心里有些烦躁焦虑,需要一个人去房间安静一下,等妈妈好了再回来和你讨论学习的问题,好吗?”然后独自去觉察自己的情绪,它就像能量一样来了又去。
等我们做父母的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平静之后。再回到刚才的场景中,和孩子讨论真正的问题。这时候,左脑学习到到的知识和技巧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当然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
一个幼年被苛待的人,要修炼到什么程度,才能把自己心里的洞填满,然后去做一个温暖的父母?这条路很难,可是大人多走一点,小孩就能少走一点啊。
一旦我们开始做了,真正的接纳才能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