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季羡林先生的《读书与做人》,全书315页,计划3天看完,目前进度103页。
读后感:
01
季羡林先生谈到他的学习经验时,引用了鲁迅先生的一个笑话,说一个人出钱买了江湖郎中的治臭虫妙方,打开妙方一看,只有两个字:勤捉。先生引用这个笑话就是为了说明他的经验压缩成两个字是勤奋。
读到这里,我的内心是惭愧的。我是一名初中数学教师,经常会有学生问我,该怎么学好数学。我也从毫不含糊地回答:多记公式,多去练习,总之越是理解能力差,就越要勤奋。其实,我们都很清楚,不只是数学,无论是学习什么东西,都离不开“勤奋”这两个字。可是如此简单的道理,又有多少人愿意去坚持呢?
自从写作以来,我不断地寻找写作的技巧,试图找到一条提高写作水平的捷径,但听了那么多课,看了那么多书,我能找到的答案也无非是“勤奋”这两字。多读、多写就是唯一的捷径。
先生说他上大学最大收获的两件事,第一件事是自作聪明地在论文一开始先写一篇“导言”,这样既能炫学,又能表现文采,最后教授却笑着对他说这篇导言华而不实,统统不要。第二件事是论文完成后需要不厌其烦地从头到尾认真核对,不让它发生任何一点错误。
他说,德国书中的错误之少,是举世闻名的,有的极为复杂的书竟能一个错误都没有,连标点符号都包括在里面。而德国人的做法也很笨,却最有用,就是逐字逐句地一一仔细核对。
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除了勤奋之外,哪还有什么更“聪明”的办法呢?
02
关于如何学习外语,先生归纳了三点:第一,要尽快接触原文,不要让语法缠住手脚,语法在接触原文过程中逐步深化;第二,天资与勤奋都需要,而后者占绝大的比重;第三,不要妄想捷径,外语中没有“御道”。
我想起我上学时学习英语的经历,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我的英语水平仍停留在初中水平。高中时我的英语是从来没考过及格的,而到了大学,不要说考四六级了,我连报名都没有勇气。
英语,一直是我非常头疼的一个科目。上学时我也尝试了各种方法,但最后都放弃了。现在想想,除了不够勤奋外,我的学习方法也是有误的。完美主义的我,总想着先扩展英语的词汇量,学习好语法,然后再去读懂课文。可是在背单词的时候,却总发现记不住单词。对于语法,更是一团糟。当时的我完全没弄明白,原来单词和语法是需要再课文中逐步深化的。而当一个人在学习时受尽挫折后,我也就放弃了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