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长木云伊
题记:
家母于氏,乃一区区村妇,未入学堂,无甚作为,然于吾,则生与养之恩未报而先行矣。持家则勤俭有道,育子则言寡身先,能至此者,则真为人父母也。临终时,吾不在侧,百日祭时亦然,为人子之不孝甚矣。今逢母仙逝百日之际,作文于此,以敬家慈,深表思母之情。悔恨之意常伴,唯愿母安息于九泉,则子之不安略轻矣。不孝子君于戊子年甲子月廿六日。
母亲出生在河北,八岁时随着家人一同来到东北,来到那个距我奶奶家只有十几里山路的小村庄。听母亲说,从河北老家到黑龙江的火车上,她晕的像死过去一样,没有一点儿知觉,多亏了大舅他们。
母亲没有念过一天书,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出来,但待人处事方面却总是我们的榜样。对于我们姐弟三人的教育更是身体力行,对于偷盗等方面的事情则更加严厉。记得有一次,母亲放在抽屉里的二角钱不见了,如何也找不到,于是便对我们三个一一的进行了教育,算是动用了家法。小偷小摸是不可原谅的,不诚实则是最可恶的。真相是我们没有小偷小摸,也更没有不诚实,只是母亲错怪了我们。但从那时起,我知道了做人应该怎么样。后来这几年,每到过年我们三个都在家跟母亲闲聊的时候,都会提起这个事情,只是我那时真的太小了,记不起来。想必当时的家法执行起来也是很严酷的吧。
关于孝,母亲则从来不说些空洞的道德准则,比方说我们该如何孝敬父母,该如何尊重长辈之类的话。而无论对待自己的父母还是对待自己的公婆,都可以称得上尽心尽力了。父母的行动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我想我们已经在奶奶临终时母亲对待她婆婆的表现中学到了什么是孝。奶奶快走的时候,由于半身不遂,半边身子不听使唤,加上那时已经有些糊涂,大小便失禁是常有的事儿。而在那时,是母亲一个人给她的婆婆端屎接尿并用温水小心地擦洗身子。没有嫌过脏,也没有喊过累。其他的几个叔叔婶婶之类的人却在另一个屋子里打麻将,玩儿扑克。回家的时候,偶尔问母亲想要个什么样的儿媳妇,母亲总是很坦然的说:"别的不要求,你喜欢就行,只要她对我像我对你奶奶那样就行",这个我总感觉,挺难的。经常有人夸奖我们三个孝顺,母亲在外边也总自豪的说她养活了三个好儿女。其实她不知道,这样的三个儿女是多么希望可以在母亲临终时为也为她端屎接尿啊! 邻里之间,母亲与他们相处的都很融洽,每到春种秋收忙不过来的时候,总有些热心的邻居过来帮忙。母亲走后,不光是我家的邻居还有她的“会友”(母亲生前信奉基督教,而教堂在我们那里被叫做“教会”),都过来帮着忙活。事情打理完,二姐说真多亏了这些邻居,而更多的人则说看人家跟邻居处的,真不错。这些邻居们却说,老太太(指我奶奶)生前就“他妈”照顾着,这一早又过去陪他们了。心眼儿好的人,怎么都这么突然的就走呢?
小的时候自己体质很差,牙痛,肚子痛,头痛是常有的事儿。每次牙痛的时候母亲总是用手轻轻的揉着我的牙根,这样我会感觉好些。一痛一宿的时候,母亲也陪着我一宿不睡。头痛的时候我很喜欢母亲帮我“挤脑袋”,就是在头上挤出红点儿,有时候会像按摩那样,轻柔我的太阳穴。每次回家,这些都是必做的功课,尽管有时头不痛,也很喜欢往母亲腿上一枕,让母亲给我揉脑袋。习惯了母亲的双手放在我的头上,尽管我长大了,母亲的手干枯了,瘦黄了,但却总是最温暖的,像抚在我的心头上一样......
来郑州的日子,经常往家里打电话,而电话内容无非是在这边吃的香不香,睡的惯不惯,而自己却总是有些不耐烦,尽管很是担心远在家乡的母亲。“妈妈,大姐,二姐都很好,就不要再为我们担心了,为了我们落下的那一身子的病,儿子这辈子已经还不清,就请宽心吧,若您地下有知,儿子一定会为您争气的!”
上高中时我便离开了家,到现在已经十年了,这十年当中都没有好好陪过母亲,而现在自己又在郑州工作,离家休止千里之遥!母亲临终时我不在身边,百日祭时依然如此,作为一个儿子,真的是太不孝了。今天作文寄托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也劝天下儿女多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机会,好好陪着他们,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晚年。不要等到“子欲孝而亲不在”时再悔恨终生。
谢谢观看,祝天下父母身体健康,合家欢乐!
(作者原创,如有转载,请简信或标注作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