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在黑暗的理性到来之前,用以丈量童年的是听觉、嗅觉以及视觉。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留意电视屏幕出现的这句话,无法理解,就特想看看这部电影。今天带萱宝贝出去溜达了,晚上她一个人玩的很好,我便在电视剧搜了片源,直接观看电影内容,没有提前去看简介。
这部作品是根据爱尔兰作家约翰·伯恩的儿童文学作品改编的同名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不同于辛德勒的名单,站在受害人角度讲述犹太人的悲惨命运,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站在纳粹军官儿子布鲁诺~八岁孩子视角,讲述犹太人的悲惨命运。农场是集中营;穿的睡衣是囚服;咖啡是虚假,非人迫害是真!
行为心理学有一个从众心理,我现在还记得马老师让我们分组讨论,为什么理性的德国会出现希特勒现象。布鲁诺的姐姐,13岁的小女孩,从一个喜欢布娃娃的女孩,变成了一个大谈特谈政治,关注时政新闻的进步青年。为国家做贡献,是当时德国人的信念,从众心理成为希特勒煽动德国人迫害犹太人的根源。当所有人的行为和语言都指向:犹太人是恶魔,德国人的理智跑路了。
没有赤裸裸的摊开,血淋淋的呈现在大家眼前,却依然会让人感受战争的残酷!不时就会消失的人,越来越臭的烟囱,三个穿条纹睡衣的人,布鲁诺进去集中营所见所闻,最后镜头堆着的睡衣,让人感到震撼和害怕!
电影结束,我有一个疑问,布鲁诺的父亲,军官,由悲痛到冷静的转变是想告诉我们什么?最终没有打开的门,没有救孩子的父亲,是因为没办法救了,还是因为他肩负“军官责任”放弃救自己孩子?
总而言之,《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好评,顺其自然,一气呵成,不悲而痛!看完电影,片头那段话,很值得我们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