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项规定”出来之前的2010年8月,去过一次内蒙古。之后,也有好几次机会再去,但我不太习惯于在短时间内在同一个地方故地重游,便作罢。即使是今年的6月下旬,也有机会去赤峰,但考虑到7月下旬要去呼伦贝尔,同样放弃了。
内蒙古面积太大了,接近120万平方公里,在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名列第二。但是,它横跨西北、华北和东北,这是绝无仅有的。即使是作为一个内蒙古人,恐怕也没有多少机会能够在不出省的情况下一路由西向东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即将去揽胜的呼伦贝尔,面积接近26万平方公里了,相当于一个山东省和江苏省的面积总和,或者差不多接近三个浙江省。呼伦贝尔地处东北,与内蒙古其他地区相比,纬度更高,气候条件、地理环境也有不同。
上一次去内蒙古,逗留的地方是在更靠近中原大地的内蒙古中段的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铁三角地区以及附近的沙漠、草原(见下图红框),总体看,活动空间不大,所见所闻也仅仅是内蒙古的冰山一角。
上次在内蒙古的行程,概括起来,就是“九个一”:参观了一所大学、出席了一场接风宴、看了一座墓,踏访了一座陵、逛了一座庙、上了一个草原、玩了一次沙漠历险、参观了一个牧场、出席了一个告别宴。
在重要行程中,首先去的是辉腾锡勒草原。这个草原离呼和浩特不远,草显得稀稀拉拉,远看绿草成荫,近看,草不长也不密,许多地方还裸露着黄土,根本就没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感觉,这种感觉甚至还远远比不了小时候在家乡看麦浪滚滚或者绿油油的秧苗在风吹过后如碧波荡漾的感觉。
至于骑马,也没有特别的感觉。我是放牛娃出身,三四年的放牛生涯中,牛背就是一方小天地,驮着我走到东,走到西,而且缰绳是拿捏在自己手中的。但是,在辉腾锡勒草原骑马,是有专人在地面牵着缰绳,速度不可能快,也就不可能有策马扬鞭、风驰电掣的体验,加上我们骑马的那片草原基本上是如履平地,就更加没有感觉了。
正因为有这次略带遗憾的旅行,所以对接下来的呼伦贝尔之行充满了期待。
虽然是8月中旬,草原上的早晚还是有点凉意,所以很多男同志都是在长袖衬衣外面加一件草绿色的军大衣。骑了差不多两个小时的马,回到两个人一间的蒙古包,稍事休息后我们四五个人决定放弃吃旅行社安排的团餐,去往在骑马过程中认识的一个牧民家做客,带了一瓶在呼和浩特买的“蒙.古.王”酒和五包从上海带的“中.华”作为见面礼。
内蒙古无论草原,还是大漠,都是异常开阔,刮风也如家常便饭,因此,有关部门大力发展风电。我们在去牧民家的路上,就看到了许多用于风力发电的设施。
牧民家住在一处被土丘挡住的避风处,有一排平房,比较低矮,大约四、五户人家。牧民姓啥忘记了,初次相见,人瘦瘦小小的,满脸起了皱纹,黑黝黝的,以为他有50多岁,但聊下来才知道当年他只有36岁,看来常年的风霜侵蚀了他的身体。我们去的时候是八月份,试想一下,如果是数九寒天,他们的日子又是怎么度过的?
牧民很殷勤,他用在为我们牵马过程中拣到的蘑菇和不知道从哪里弄来的鸡蛋炒了两大盘蘑菇炒蛋,还有土豆丝,我们五个人就盘起腿坐在他家的炕上一边吃着他炒出来的蘑菇炒蛋,一边喝着小酒,其乐融融。这顿饭吃了差不多有两个小时,结束的时候,我们又拿出300元作为对他的酬劳。
我们去的时候,天还没有黑,尽管离我们住的蒙古包有点远,但还是很方便。回来的时候就不同了,黑灯瞎火的,几乎是伸手不见五指,月亮哥没有出来,星星也只能看到几颗。牧民打着手电筒,送了我们一程并执意送我们回蒙古包,但在最后一公里左右我们知道了大致方向就让他返回。这最后一公里也不好走,因为地面坑坑洼洼,很容易一脚高一脚低的。这个时候,小时候经常走夜路而且在年纪大了以后也没有近视的我就自告奋勇走在前面,让他们跟随我的步伐,就这样踉踉跄跄地回来了。
去“呼-包-鄂”铁三角地区,一个陵,一个墓是少不了要去看的。
我们先去的是昭君墓。
王昭君是上古以来就大名鼎鼎且绵延不绝的历史人物。“四大美女”中的“落雁”说的就是她,“昭君出塞”和亲说的就是她。
生于湖北秭归,死在蒙古大漠,千里迢迢,别亲人,入异族,事父子,不要说是千古美谈,而是旷世悲歌。
昭君墓不在故里,而是座落在现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大约九公里的大黑河的南岸,据说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汉时期,迄今足有上下两千年了。墓体夯筑而成,状如覆斗,高达33米,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与徐州等地开掘的汉墓相比,当属最大的汉墓之一。
由于没有考古发掘,此地的昭君墓以及大青山南麓还有十几个昭君墓,还有分布在山西、河南等地的昭君墓也就真伪莫辨了。不过,这个地方的昭君墓冠以“青冢”之名,加上诸如李白等许多名人的加持,就被赋予了特殊的价值。近些年来,这里的昭君墓早已成为供人观光的景区,而且在近几年扩展到近700亩,更是外地人到内蒙古几乎必去的地方。
随着南来的游客纷至沓来,也相当于在远走塞北二千多年后终于有带着乡音的人手持香烛来凭吊这位为民族之安危牺牲个人乃至忍辱含垢的绝世奇女子。
如同藏区,在蒙区也有众多的喇.嘛庙宇,献哈达的礼仪也很常见。在呼和浩特北边约100公里处,就有一座这样的庙宇,即阴山古刹。
阴山古刹的规模相比同属喇.嘛庙宇的青海塔尔寺相比,并不算大,但建筑比较精巧玲珑,风格与藏区喇.嘛庙宇在色彩组合上比较相似,显得金碧辉煌。整个大殿建于方整的台基上,楼高共两层,飞檐微微翘起;红柱回廊,柱头雕饰彩绘精美。殿门两旁有壁画图案,殿内的壁画更是琳琅满目,墙壁、楝梁、布幔,都有绚丽的彩绘,色泽鲜明,或许也应用了唐卡艺术。
这么多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走过一些地方,庙宇也见得多了。总体看,这些庙宇的建筑风格、绘画艺术、历史故事、经卷等都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大漠与内地分界的阴山山脉边上的阴山古刹的牌楼、山门、过殿、经堂、大殿组成了一条中轴线,仔细品味,也是一绝。至于其他的,当时基本上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
8月17日上午,咱们暂时离开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转向附近的包头。说到包头,人们印象中赫赫有名的是作为上市公司的包.钢和稀.土.高.科,但不清楚它还是一座“鹿城”,也不清楚它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城市。
中国被称为“鹿城”的地方不少,至少有六个,包括三亚、温州、昆山、临海、商南县,再一个就是包头。据介绍,包头这个名字就是源于蒙古语的“包可图”,意思就是“有鹿的地方”,所以有了“鹿城”之说。我们首先去了“中国鹿城”参观,里面当然受不了鹿,还有鸵鸟等。
这些都不在话下,印象最深的居然是中午在鹿城吃饭时第一次吃到的炒莜面。对此,我在《中国十大面条之外的四种最爱之面》的帖子中就记录了内蒙古的炒莜面。不知道月底去呼伦贝尔,是否还有机会吃上这种看上去像冬虫夏草的炒莜面?
前面说到昭君墓,还不得不说一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之陵(以下简称成陵)。成陵是衣冠冢,位于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草原上,距鄂尔多斯市区大约40公里。
其实,大汗所到之处甚广,加上蒙古族盛行“密葬”,故而真正的成陵究竟在何处,恐怕也是一个不解之谜。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成陵的文化象征意义。成陵气势恢宏,占地约5.5公顷,我们在里面转悠了好一阵子才出来。
既然是草原,总得看看草原;既然是大漠,总得看看沙漠。去的辉腾锡勒草原太过一般,而响沙湾沙漠倒是大名鼎鼎,人声鼎沸。
响沙湾在鄂尔多斯附近,位于库布其沙漠东端,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旅游休闲度假地,据说是与成陵一起的内蒙古自治区仅有的两个5A级旅游景区之一。
我这个人,比较喜欢看一望无垠的景物,诸如大海、草原、戈壁、沙漠、群山,或者是我们江汉平原上的麦浪滚滚、碧波荡漾,即使是在不太宽阔的河面或湖面玩水,也要尽可能将身体下沉,进而产生水面无边无际的即视感。只有在这样的情境或场域,才能把自己融入其中,才能感受大自然的种种情状,才能感悟人类的渺小并因此消减潜藏的倨傲。
响沙湾沙漠之行,无论是随驼队蜿蜒前行,还是坐在越野车里的极限体验,都是极有震撼感的。
在远古时期,有大量的恐龙存在。即使是河南南阳一带,也都有恐龙存在,而且不少,已经成为化石的恐龙蛋,据说价值不菲。在历史上蒙古高原这样水草丰沛的地方,存在恐龙,是不足为奇的。
内蒙古的恐龙博物馆有好几个,最知名的应该是二连浩特恐龙博物馆了。不过,我们上次去内蒙古主要游弋在“呼—包—鄂”铁三角地区,无缘一睹二连浩特恐龙博物馆的风采。我们看的究竟是哪个博物馆?或许是鄂尔多斯查布恐龙博物馆,又或许是内蒙古自然科学博物馆,实在记不清了。不过,许多恐龙化石的头骨、颈椎、荐椎、尾椎、耻骨、坐骨、髋骨、爪子、牙齿等身体各部位清晰可见。
附:
走进呼伦贝尔之八:蒙古包、敖包与那达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