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继续读《林肯传》(到72页)
林肯终其一生也没有用过剃须刀。他去理发店的次数,也远远没有达到林肯夫人的期望。(67页)
不修边幅,原因有几种。最大的原因是,“他们”的精力、心思全放在了内在的追求上,比如文学艺术追求,或者哲学探究。毕竟人的大脑是有带宽限制的,精力也是有限量的。
其次,不修边幅也或许是对世俗的反抗。一种绝不合作、我行我素的反抗精神的体现。
另外,是不是也有人选择以之为个性化标签,像塑造品牌形象一样有意为之呢?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很小一部分不修边幅有可能是懒惰所致,但总体上二者并无关联。
林肯的就餐习惯大大咧咧,随心所欲。他就从来没拿过餐刀,甚至不能放在自己盘子中的正确位置上。不管是用刀叉吃鱼还是一块面包,他都毫无艺术性可言。(67页)
贫困出身的人,就是后来富得流油,也会有吝啬的一面,也会有对吃穿用度不讲究的一面。
这是先天的烙印,这是早期生活的“恩赐”。
也会有反之的情况。
为报复曾经贫困的限止,大肆挥霍,奢靡无度;或者将富足奢华留给下一代,让他们逃离自己曾经的贫寒遭遇。
像这种,虽可理解,但绝非理智。
欲壑难填。我们还是对吃穿用度轻描淡写些吧,将内在的愉悦(追求专业提升,追求智慧领悟)浓墨重彩化吧。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俭无以养德。
物利纵容人性之恶—贪。
林肯经常阅读诗歌,而且不管他看什么,都会大声读出来。
林肯还认为,通过大声朗读,他就不仅能将一个事件映入视觉,还能注入听觉,这样就能记得牢一些。(68页)
绝对好读书习惯!
古人也云:眼到,口到,心到。
这是完全、全身心浸入式的读书,因为专注水平高,所以收获大。
林肯总是心不在焉,经常沉浸于一些抽象的奇怪字符之中,似乎完全忘记了这个世界,以及天底下的一切事情。(70页)
忘我,痴迷。
真正的才华,都是这样锻造出来的。
不疯魔,不成活。
这用罗胖的话来说,就叫“死磕”。
苦心孤诣是也。
想与常人一般闲逛度日,又想领略“人上人”的荣光,哪有这等好事!
成就大小,一定程度上说,取决于痴心几许。
2.穿越至暗时刻,看到喷薄的日出时,你是什么感觉?
很简单——
你喜欢上课,享受课堂,迫不及待地想与学生分享;
你喜欢学生,想起他们,脸上就泛起微笑。你喜欢跟他们在一起,虽然他们中有人调皮,你也不是特别生气。
你喜欢了,课堂就亮了,学生的生命就亮了。阳光打进心里的时候,彼此都感觉到了。这是为人师者最幸福的时刻。(魏智渊)
我一见你就笑。(“你”是学生,尤其是小学生。)
上课,如饮甘泉,如食蜜糖,如醉如痴,如爱如恋。
薛瑞萍老师说: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
我说:给我一个总统宝座来换教书匠职位,我坚决不换。
3.作为一个不擅长表达的教师,我曾经几度“死去活来”。
第一次,是在县中。当学生觉得你的课没有意思,你怎么办?你又不会讲笑话,无法做到巧舌如簧。那几年只做一件事,死磕知识,精研文本。无论多长的课文,到真正讲的时候,不知不觉就可以大段背诵。仅仅围绕鲁迅,读过的书就可以有半人高。《文史知识》《名作欣赏》都成了我的备课资源。而且,经常会将自己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写在教案中,一篇《林黛玉进贾府》,可以密密麻麻地写掉半个很厚的教案本。在这种苦修中,不仅对教材的理解提高了,而且,甚至大量地发现教参乃至教材的错误,并以之作为教学素材。(魏智渊)
专家的头衔渊源有自,绝非浪得虚名。
还是那句话,功到自然成。
我们的大忌不是慢,而是贪快,而是求速成。
4.第二次,是从县中转入私立学校。学生的基础远不如县中,怎么办?各种焦虑,人瘦了好多。做了许多努力,似乎并没有什么效果。一边抱怨学生,一边不断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第一年,尤其是第一个半年,绝对是至暗时刻,是职业生涯的冬季。
然而,这是与学生交流最密切的阶段。以前在县中,考虑的是怎么用知识去吸引学生。现在,不只要进一步考虑怎么用知识去吸引并无兴趣的学生(没有县中学生强烈的动机),还要去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我关于青春期的主要理解,大约就来自于这一时期。(魏智渊)
我也是这样。由公办初中转到衡水私立教高中,各种冲突接踵而至,几多苦闷,几多求索。
教学日记写了几大本。隔三差五一篇。
生命的至暗时刻,也是提升的最佳机遇。
英雄的旅程,没有冲突,是不可能的。
5.我们独有的优势,并不只是,甚至最重要的不是所谓的课程,而是“全人之美”,是将每一个生命——教师的,学生的,放在学校的中心,放在宇宙的中心。南明教育的魔力,运城国际的魅力,就在于此。(魏智渊)
照亮,点燃。
真正让更多学生因你而受益,受大益,受益终生。
语文是依托,成长是主题。
6.我推荐的这本书,就是《教学勇气》。
作者帕尔默说:
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但是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
所有优秀的教学,本质上都不能被降格为技术,而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我完善。(魏智渊)
深得此书教诲。
好多所谓“我知道学生很苦,作业超多,但没办法,我不得不也留大量作业,否则,成绩下来了,学校领导不答应,家长不答应。”,归根结底是教学勇气不足的问题。
条条大路通罗马。大量作业只是其中一条路,而且是最贻害无穷的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