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任何事物都有千百面,都是千面人
《万历十五年》的作者区别于其他史学家的一点是,其解读历史,是从另一个更加根本的角度,既当时社会的经济、财政入手。在复杂的历史事件面前,我们之前,特别是正统的历史书中,大多是从其社会制度批判封建社会,以此说明封建制度的落后。
但任何事都有千百面,都是千面人,就像每一个历史事件一样,既受当时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影响,也离不开当时的文化风俗、地理环境、气候情况等影响,同时当事人的主观努力、人心向背等也不可或缺。因此,看待每一件事,都应该尽可能从不同维度,这样我们的认识才能尽可能地接近事实真相。
当然,限于我们常人的客观情况,我们在面对一件事情,特别是复杂事情时,其实很难穷尽所有因素以做出最佳决策,这个时候,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实在是雪中送炭!
2.制度设计的重要性制度的力量远比个人的力量重要
这一点吴军老师在其《科技史纲60讲》中讲的很清楚,特别举瓦特在选择留在英国进行蒸汽机的改进,还是去俄国,应沙皇的盛情邀请。
值得说明的是,吴军老师认为科学技术才是真正对历史产生作用的,其他如战争等因素千百年后影响往往变得微乎其微。这一点用“大历史观”的视角很容易看出来。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与之相对应的制度,也就是生产关系,也同样重要。
落后的制度往往空耗人力,甚至导致战争,使我们遭受灾难。书中写到,明朝万里年间,社会制度实则已经腐败,比如“万历二十年(1592年),北京的宛平县知县沈榜声称,他每年要向27个不同的机构交款,总数则不出白银两千两。与此同时,全国布满了这短距离的补给线,此来彼往,侧面收受,既无架构,而提出的统计数字,经常为一纸空文,以致发生了上述税率参差不一的现象。这种维护落后的农业经济、不愿发展商业及金融的做法,正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有现金的汉唐演变为落后的明清的主要原因。”可以看出,身产关系、经济制度实在是影响社会,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一大“根源”。我们每个人都脱离不了其影响。以至于到最后,明朝的每个人,因为“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这种结局,看看晚明那国破家亡的凄惨局面就知道了。
制度如此关键,那设计制度,则有大学问。首先,制度设计要合理地把握并利用人性,而不能一味地压制,否则就会产生很多问题。就像明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微薄到不合实际,那么官员们要求取得的额外收入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比如地方官的“常例”就是一种普遍的不成文的制度。当时,整个社会都认为当官能发财,这其实已经是每个官员“正常”的需求了。而当明面上的俸禄低到不切实际时,那么就只能转移到阴暗面了!更严重的是,暗地里很多东西是没有制度约束的,必然会更加混乱,不好察觉不易监管。
因此,好的制度设计应该要正视人的正常需求,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善意、积极性,以及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从而有效提高效率。比如戚家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也是过年时姑父给我讲,做一名公务员,通过社会制度的设计推动社会发展,其实并不下于科研。
To inspire people !
3.润物细无声
当我们做事遇到别人反对时,很多人会“顶雷”而上,不顾反对,以至和对方闹得关系很紧张,甚至出现矛盾,斗来斗去。万历皇帝和其文臣就是这样!但另外一种方式呢,就像当时的首辅申时行一样,其对待皇帝的办法则是““显谏者不若潜移妙”。其经常通过温和的规劝,以及巧妙的手段等化解矛盾。这种方法既对皇帝的权威无损,而臣下的目的又可以达到,这比之于臣下在奏章中奚落昏庸的皇帝,而皇帝用荆条痛打犯上的群臣要高明得多。”
用一种柔软的方式,像水一样,去应对反对。这也是曾国藩的处世哲学。其实很多东西,如人的习惯,社会的风气是很难一时半会改变过来的,这个时候,只有通过需要长久的坚持,温和地疏导才能慢慢达成目标。
另外,当我们需要改革时,采用这种温和,柔软,以及迂回的方式往往能减少很多阻力。因为改革一定会触犯到某些人的利益,会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因此,用潜在的方式,使他们不曾觉察,无疑是一大智慧。比如张居正支持戚继光改组军事制度时,
因为担心会遭到帝国官僚集团的强烈反对,因此不得不采取迂回的方式,而不是公开宣布改组军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