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下午,习近平到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考察。他强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教育、科技与人才已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三大核心动力。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它们如同三驾马车,并肩驱驰,共同绘制着国家繁荣昌盛的宏伟蓝图。然而,这三者之间究竟如何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国家的长远发展?
教育为基,奠定人才与科技之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更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源泉。在《诗经》中有云:“教无类,学无常师。”这不仅是对教育公平的美好愿景,更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洞察。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作为这三者中的基础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回望历史,无数先贤通过教育启迪智慧,传承文明。孔子杏坛讲学,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他们的思想和学说至今仍影响着世界。而今天,教育不仅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更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通过系统的教育过程,可以培养出具有专业技能、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满足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求。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探究式教学、项目化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科技为翼,赋能教育与人才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揭示了科技在现代社会中的核心地位。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提升的关键力量。在现代社会,科技成果的涌现为人才创造性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也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发展。科技不仅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环境,还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提升了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了教育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例如,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采用更具互动性和参与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效果。远程教育、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等新型教育模式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为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了条件。这些科技手段的应用,不仅拓宽了教育的边界,也促进了教育公平,使更多人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在推进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同时,要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不竭动能。
人才为本,反哺教育与科技自立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道出了人才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是推动教育、科技和社会进步的核心要素。建设人才强国,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因此,我们必须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构筑汇聚全球智慧资源的创新高地。
人才是教育成果的直接体现,也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才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反映了教育的成效。通过教育,个人能够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同时,人才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他们通过参与经济活动、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活动,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推进人才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注重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通过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个阶段的教育质量,培养出一批批具备专业技能、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有用人才。同时,要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通过制定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华工作、学习和创新。
在基层实践中,我们应注重发挥人才的引领作用。通过引导人才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参与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各项工作,推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要加强人才培训和教育,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基层工作的需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应准确把握三者一体化发展的科学内涵,多维度构建畅通三者良性循环的统筹路径,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基赋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筑牢国家发展的基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新疆青河县委组织部李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