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你还在买买买吗?

原创非首发,首发于公众号:知画的陪读拾光


今年的双十一购物节, 我,不会再买买买了!

2009年 11月11日,淘宝商城策划了首次”双十—”促销活动。那年我刚当妈妈,有买的需求和欲望,却因不知道这个活动而没有参与。

从2010年开始,我每年不但参与了双十一购物活动,而且还很积极——提前抢好各种优惠券,然后守在电脑前整点抢买。

直到2017,双十一活动结束后,我在上班的路上听到一条新闻:双十一节期间女性购买的内衣(文胸)连起来可以绕地球五圈,全国女性人均买了五件。

听后我会心一笑,觉得很疯狂。全国女性中有一大半还不会在网上买衣服,她们只是被平均的基数,真正购买的人买的件数可能在十件左右。

一个人真的需要买这么多吗?

不说别人了,想想买了一大堆东西的自己吧。在拆快递的那一刻,我很开心,也很期待,拆开后却兴致缺缺,觉得这个是一时头脑发热买的,那个是凑整买的。

看着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我开始反思自己当时为什么想买。

1,消费的氛围和节日仪式感

购物的气氛一旦被营造、渲染起来,身在其中的我们就会失去判断力,不买点什么,就觉得对不起自己。

双十一被塑造成了全民性的购物节,是节日就要有仪式感,买买买就成了一种释放压力和庆祝生活的方式。

2,从众心理

大家都在买,我不买就亏了”。当身边的人,社交媒体、网络广告都在宣传双十一时,一种强大的社会压力和无形的“网”就形成了,我们就会不自觉的跟随大众的行为,如果不跟随就会觉得自己脱离了“圈子”,被丢弃,被边沿化。

3,害怕错过机会

人们对“错失”、“失去”的感受远比拥有来得强烈。双十一的“限时”、“秒杀”、“前N名半价”等营销策略都在制造一种“现在不买,机会就没有的”紧迫感。相比于“获得机会”,我们更害怕“错过机会”。

4,掌控感和安全感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世界里,我们通过购买实物--尤其是生活必需品,感受到一种对生活的掌控感。优惠买到手的东西就是我的,退货或不退货,使用或不适用都由我说了算。

囤积物品则会有一种为未来做好准备的安全感。


想清楚后,我决定不再盲从地买买买,而是三思而后行,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首先,提前做好购物准备,做到有的放矢

——先确认家里有没有存货,如果没有,再买。避免重复购买而造成浪费。

其次,区分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想要的

买之前问自己:我需要它,还是仅仅想要它?(比如:新手机是因为旧的已无法使用,还是仅仅被新功能吸引?)

没有它,我的生活/工作会受到实质性影响吗?

一周/一个月后,我还会为买下它而感到高兴吗?

最后,认清商业的本质,破除“优惠”幻觉

  ——查询商品以往的价格走势,我会发现很多“双十一特价”其实是先涨后降的烟雾弹。比平时的价格想比并没有实质上的优惠。

  ——只买真正需要的东西,不再为凑满减而买一堆无用之物。

反思后的购物方法被我执行几年后,我觉得自己的购物欲望降低了,家里的无用之物几乎没有。这不仅有省钱的快乐,还有自我醒悟的成就感。

一生中,我们或多或少地都盲从过,也踩坑过,这正是从懵懂到清醒要走的路。而一路上的自省与自悟,就像心中的灯塔,能让我们缴更少的学费,更早地到达明智的彼岸。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