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草含苞待放的花蕾叫黄花菜又叫金针菜,在众多野菜里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听父亲讲咱张帽圈村的地埂田间早些年处处都有,人们采其未开放的花朵晒干后食用,无不赞其味道鲜美,只是后来不明原因的在咱这一带绝迹了,2008年春天带父母去北京游玩,捎回来几棵种于院落门旁,几年的光景早已是房前屋后遍地开花了,让人惊叹其超常的繁衍能力,因见的多了,对其了解的也更深了。食用方面新鲜黄花菜中含有秋水仙碱,可造成胃肠道中毒症状,故不能生食,须加工晒干,吃之前先用开水焯一下,再用凉水浸泡2小时以上,食用时火力要大,彻底加热,每次食量不宜过多。黄花菜适用于凉拌(应先焯熟)、炒、汆汤或做配料。不宜单独炒食,应配其他食料。另外应选用冷水发制的较好。药用方面《本草纲目》认为其有“宽胸膈,安五脏,安寐解郁,清热养心”的作用。中医理论认为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与人体阴阳消长规律相应,“得阳则刚,得阴则瞑”。而萱草花又具有朝开夜合的特性,能顺乎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入夜则瞑,入昼则寤,古人取其同气相求,同类相应,用其治疗不安寐和忧愁。萱草花是母爱之花,大约栽种了两千多年了,是中国特有的土产,芳草比君子,香花喻美人,引领着文人雅客的兴致。《诗经疏》称:“北堂幽暗,可以种萱” ,北堂是母亲居住的地方,后代表母亲。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母亲减轻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以后,母亲居住的屋子也称萱堂,萱草就成了母亲的代称,它也成了中国的母亲花。方伟《萱草吟》:“六角初开映筚(bi )门,深秋时节似春温。浪游万里家何在,每对萱花忆母恩。”游子浪迹天涯,家山万里,乡愁无尽。面对眼前的萱草花,不禁想起深秋季节家中萱草花初开的情景,更加忆念慈母的深厚恩情。在康乃馨成为母爱的象征花之前,我国早已把萱草花当作了母爱之花。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以歌颂伟大的母爱而传唱千古。诗人另有一首《游子吟》诗,同样歌颂了无私的母爱:“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前,不见萱草花。”在堂阶旁种萱草,本为让母亲忘却忧思,可慈母日日倚立堂前,翘首期盼着天涯游子的早日归来,眼前的萱草花反倒让她愁烦丛生。萱草又名宜男草,传说古时妇女佩戴宜男会生男孩,寓意多子多福。嵇康《养生论》:“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旧俗,妇人有孕,常佩带其花,以为宜得男也,所以又叫宜男草。以寿石和萱草组成图案“宜男多寿”。图中配有石榴和萱草,寓意“宜男多子”。《风土记》:“宜男,草也,高六尺,花如莲。怀姙人带佩,必生男。”南朝梁元帝萧绎《宜男草》诗:“可爱宜男草,垂采映倡家。何时如此叶,结实复含花。”萱草还叫忘忧草,代表爱的忘却,“忘却一切不愉快的事”,放下忧愁。《古今注》载“欲望人之忧,则赠以丹棘(萱草)”,故名忘忧草。当代革命家董必武先生(予何连芝):贻我含笑花,报以忘忧草,莫忧儿女事,常笑偕吾老 。据《诗经》记载,古代有位妇人因丈夫远征,遂在家居北堂栽种萱草,借以解愁忘忧,从此世人称之为“忘忧草”。从此文人墨客便借忘忧草寄托忧愁,转移情感,稍散一时之闷,略忘片刻之忧而。李咸《萱草》:“芳草比君子,诗人情有由。只应怜雅态,未必解忘忧。积雨莎庭小,微风藓砌幽。莫言开太晚,犹胜菊花秋。旧社会只是文人兴致,萱草芳香秀雅,可娱人鼻眼,却难消解忧愁。新时代我们餐其花朵养生解馋,观其花美修身养性,悠哉乐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