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大同——
汉族之所以成为中国民族的主体,和其兼容并包的文化包容理念是分不开的。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我国版图四周都有不少异族存在,而汉族被包围在中间。按照军事上来看,汉族是被包围的困兽,很难有突围之势。而文化则不同。
汉族所占据的地理位置极为优越,适合发展农业,且汉族人善于开垦、辛勤开创,使汉族农业文明远远超过了周边异族的文明程度。生活在中心区域的汉族,物阜民丰,不仅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还有先进的文明。而位于汉族周边的异族虽文明起源早,但是发展比较缓慢,很大程度上受到地理位置影响,农业水平很难提升。
此时汉族四周有狄、氐、羌。黎、越、濮、貉等异族,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化的扩张,四周异族一部分同化,一部分四处散去,使得汉族文化区域越发扩大,而汉文化也主动学习异族的优点,互相融合。例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认为北方骑戎的服装紧身,适合作战,且他们的战马,骑兵作战能力极强,便将骑戎的优点学习,融入汉文化内。随着赵武灵王学习异族文化,汉文化也随之侵入北方异族,将汉文化圈在北面、东北面逐渐扩张开来。
随着汉族文化的融合与扩张,汉族人口越来越多,文化越来越具有包容性,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文化的融合,同样在开化的唐朝可以找到鲜明的证据。樟树作为赣中腹地,在春秋战国之前,同样有着各类文化的融合,目前的考古资料显示,当时的主流文化有楚文化、吴文化甚至是越文化的因素。在商代的吴城遗址,更拥有中原商文化的因素。由此可见,文化融合在长江以南也是随处可见的。
汉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更离不开其兼容并包的文化特色。
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