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散步,迎面走来三五位女士,擦身而过,听见其中一位说“……不理解……对羽毛感兴趣……”,语气中透着一点儿无奈,渐行渐远。断断续续的话闯入耳朵,把我的思绪转移到这几个词上,我猜想刚才说话的那位,应该是一位年轻妈妈,正在跟同伴倾诉育儿的琐事,可能是她的孩子对羽毛很感兴趣,见到羽毛就捡,她不理解。
我想起来,之前我也随手记录过女儿关于羽毛的好奇和“飞翔”的尝试,遗憾的是不小心删除了。感谢今天这个年轻妈妈,把我差点儿遗忘了的记忆重新唤起,我的四岁多的女儿,一直对飞翔充满渴望。
她从几个月的时候开始,很喜欢的一个活动就是让大人掐着腰,使劲儿快速往上举起。那时候还不会说话,她指着穿衣镜,哦哦地“说话”,示意我们过去玩儿这个游戏。我弯着腰,双手放在她胳肢窝,她兴奋地站在地上,一点儿也不老实,不停地蹬腿,笑盈盈地看着穿衣镜里的自己,似乎说我准备好了,快开始吧!嗖地一下拔地而起,被举过头顶作短暂停留,让她看清镜子里的的自己。刚才还在地上,突然就升高到两米的半空中,可以高高在上俯视大人们,她觉得有意思,咯咯笑,高兴得直踢腿,上举几十次都不愿意停下来。再后来长高了,上举之前,她先弯着腿儿半蹲,以此加长飞翔的行程,一旦离地就岔开双腿,伸展双臂,呈一个“大”字,才不管还穿着开裆裤呢,愈加兴奋,咯咯大笑,双腿踢腾着,偶尔踢到我的脸上。我猜想,孩子这么喜欢被举起来,一定是体验到逃离地球引力、加速上升、耳边呼呼生风的快乐,这是一种瞬间位移带来的紧张刺激的快乐。
年龄增长,孩子越来越重,上举的频次越来越少,连续举四五次就有些吃不消。四岁以后,上举明显少了,女儿开始喜欢从沙发靠背或者摞起来的被子上,张开双臂往松软的垫子上跳,起初是双脚着地,下落的高度低,不过瘾。偶尔一次没站稳,屁股先落在沙发上,这让她有了重大发现,起跳时双腿蜷起,这样跳下来,在空中待的时间更长,更刺激。她兴奋地感叹,太自由啦!
我跟女儿讲解小鸟飞翔的原理,鸟儿带羽毛的翅膀快速扇动空气,就能飞起来了。女儿问,鸟的翅膀是不是就和人的胳膊一样?我说是的,古代的人就学着鸟儿的样子,制造大大的翅膀,从高处往下蹦,就飞起来了,飞得更远,时间也更长。再后来人们发明了飞机。女儿听懂了,每次往下跳,奋力拍打双臂,虽然没有振动两下就着了地,但她依然觉得很成功,小脸红扑扑的,两眼放光,向我求证:爸爸,你看我是不是飞起来了?我说是的。再问,我真的飞起来了吗?我说千真万确。再提要求:你看着表,看我飞多长时间。我装作计时,飞了两秒钟,很厉害!她曲起双臂,自我加油:耶,太棒了,我飞起来啦!高兴地咯咯笑。刚跳下来没等坐稳,就马上起身爬上去,振动双臂,蜷起腿,跳下来,一次又一次。“飞翔”是个体力活儿,她满头大汗,仍乐此不疲,脸上洋溢着无比的快乐和满足。
她很喜欢小鸟,看到小鸟飞起来,特别羡慕,定定地看。她曾经很有诗意地说,如果我要是一只小鸟多好啊,想飞到哪里就飞哪里,还可以飞过围墙,直接飞到幼儿园。如果捡到羽毛,哪怕是极小的,她都视若至宝,捧在手中,仔细观察,小心翼翼地放进书包里,心情大好:今天真是太幸运呀,捡到羽毛啦!或许,在她眼中,羽毛是飞翔的秘密武器,这是来自小鸟儿的珍贵礼物,捡到羽毛就离飞翔更近了一步。
女儿问,我长大了是不是就可以飞起来?我想了想,给出了一个很现实的答案:你长大了可以学开飞机,像晓晓爸爸那样飞来飞去。听我这么说,她立刻反对:不行!那不是飞起来,身子要在外面!女儿对这个答案很不满意,开飞机怎么算是飞呢?她想要的飞翔,一定是像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想飞就飞,想落就落,飞到树枝上,飞越围墙,想去哪里都可以。可以自己飞来飞去,自由自在,也可以一群小鸟儿一起飞,叽叽喳喳。坐在会飞的机器里面,绝不是飞翔。
或许,在每个孩子心目中,都隐藏着一个想飞的念头儿。
记于女儿四岁九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