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是个优等生,尤其对于考试这件事而言。在我从幼儿园以来的所有同学中,大体而言,考试时的分数总要比平时成绩低10-20分。而我却正好相反,几乎每次考试,成绩都会比平时成绩高10-20分,而且,越是重要的考试越是如此。仗着这个本事,我在高中以前一直混得很好,但工作以后,这却成了我的一个困惑:我的这个本事似乎不灵了?这个困惑一直伴随了我很多年,直到我遇到一个奇人:老喻。他在《老喻的人生算法》中写到: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有两个特点:第一,凡事都有正确答案;第二,学生的目的就是做对题,得到一百分,不要犯错误。然而辛辛苦苦学了好多年,来到这个世界一看,发现游戏规则完全不一样。在现实中,绝大多数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在所有真实的人生场景里,我们面对的事情几乎都是充满不确定性的。1
真实世界是一片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汪洋大海。不管我们是想渡人渡已,平安登岸;还是想潮头搏击,笑傲江湖;都必须诚实地面对着两个最大的不确定:不确定的自己和不确定的外部环境。
不确定的自己。体现在,面对人生挑战,我们似乎总是没有准备好。知识不够,智慧不够,经验不够,理性不够,时机也总是不对。这就好像我们要渡海,但驾驶的却是一叶竹筏,虽有雄心,徒唤奈何?
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则体现为未来模糊不清。世界是个复杂系统,别人的想法和行为也无法预计,你的付出不总是有回报。这就好像海上充满了暗流、礁石、冰山和多变的天气,如你不懂应对,翻船是必然的。
那要怎么办呢?以其外取诸物,不如内求乎已。针对两大不确定性,我们也以两招来破解:一曰造船,就是改造自己,把自己从烂竹筏打造成诺亚方舟。二曰识境,就是通过有意识的历练,使自己对外部环境常见的问题了如指掌,不管是暗礁还是风暴,我们都应对裕如。而这两招绝世武功,都有一个特点:心法都是非常简洁的,威力则需要通过无数次的练习和进步(迭代)才能发挥出来。在当今计算机和互联网时代,符合这种特点的事情叫“算法”,因为指向人生,是为“人生算法”。
一.造船
我们要把自己打造成诺亚方舟,老喻指示了修炼的九个段位:
初段:闭环。 我们要讲为什么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二段:切换。 你可以在大脑的自动驾驶模式,和主动控制模式之间自如切换。 三段:内控。 有四个核心内控点:感知-认知-决策-行动,你可以把它们理解为我们要造的方舟的:帆锚铊桨。 四段:重启。 我们要装配大脑装置:学会归零、复盘、重启。 五段:增长。 我们要测试可以加速的自我进化系统。 六段:内核。 这一段,要发现你的核心算法,也就是打造你的发动机。 七段:复利。 让你的最小内核转动起来,实现价值最大化。 八段:愿景。 这一段是不确定世界的人生导航。 九段:涌现。 我们要形成自己的个人系统,收获人生涌现效应的果实。2
方法虽好,但这样简单看起来可能会比较空洞,讲几个真实的人生故事,你可能就会豁然开朗。
闭环
我是一个营销界的老兵,当年初入行的时候,我才刚刚大学毕业。由于成绩一般,我虽然加入的是一家美国500强的清洁产品公司(中国总部在上海),但被分配回家乡昆明,参与建立昆明办事处。当时我是昆明办事处的第一名也是唯一一名员工。从找办公室和仓库开始(后勤),到找客户推荐产品(销售),客户购买以后先要自己找车去送货(物流),然后到现场安装产品分配器(工程),安装好以后培训客户使用部门员工(培训),产品正常使用后定期去给客户做服务(技术),月结到期时要去收款(财务),收不到钱要想办法追债(法务)。这些活当时都是我一个人干,最多就是搞不定时独自流着眼泪跑去喝酒,喝完酒再絮絮叨叨给上海各部门的前辈师父们打打电话请教一下而已。就这么干了3年,办事处才招了第2名员工,而在这之前,昆明办的业务居然也蒸蒸日上!
那时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因为昆明办刚刚成立,大部分客户还不知道,公司就决定在报纸上打广告宣传,电汇了5万块钱的广告费给我去办这件事。去报社的那天,正赶上昆明二十年不遇的大雪,车打不到,自行车也骑不了,路上满是被大雪压断的行道树枝。由于当时报社只收现金,我只好把钱取出来,鼓鼓囊囊一大包塞在胸口,再裹上外套和大衣,一步一步踩着厚厚的积雪,走到报社去。现在有时我做梦还会梦到那天的场景,耳边清晰的听到当时脚踩在积雪上发出的咯吱咯吱的声音。当时就是这么孤独。
后来,我换了公司,去上海做市场部,到成都做大区销售主管,其间还穿插做过销售培训、垂直市场销售主管和全国关键大客户经理等其它岗位。一路走来,我几乎穿透了营销业所有的主要环节和岗位,但蓦然回首,细细品味所有经历过的岗位,我最珍视的还是第一份工作经历。为什么?因为当时我从事的负责一个办事处的工作,实际上与经营一间小公司无异。由于客观环境所逼,事实上我一个人完成了公司所有销售环节的一个闭环,在这个闭环中我得到的历练是全方位的。最重要的是,它让我明白了,生意是怎么回事,怎么从头到尾把它做下来。这种经历在当今分工日趋精细化的职场上是非常珍贵的。在后来,我从事任何一个工作岗位时,它都会驱使我去了解:闭环中其它同事的工作是怎样的,他们的KPI是哪些,我要怎样做才会减少他们的麻烦,或增益他们的成绩。我助人人,人人助我,这种思路使得我所在的闭环形成了聚力,工作多半能够顺利完成。
重启
人生中常常会面临一些重大挫折,例如:重要考试或比赛的失败;重大投资错误,赔得倾家荡产;关键节点选择不对,职业生涯陷入低谷;或者一时糊涂做了不光彩的事情,从此在人前抬不起头来。但这些其实都不是最严重的,毛主席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使得身体处于崩溃的边缘,而且还持续了较长时间,从而在这段时间内几乎泯灭了你所有的精神追求,是不是更可怕呢?我就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由于中考成绩优秀,我考入了当地第一流的重点高中,那时真是志得意满。但由于过于热爱踢足球,造成长期饮食不规律,高二时一场突如其来的严重胃病击垮了我的生活。那时我需要经常去医院,每天吃各种中药西药的次数比吃饭还多,由于吸收不足引起营养不良,整天脑子昏昏沉沉,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学习成绩一泄千里,而最关键的高考又迫在眉睫。
我因为打小学习好,一向心高气傲,眼看成绩日益下滑,就死命咬牙使劲。我那时脑子越不听使唤,越是学到深更半夜;越是学到深更半夜,第二天越是萎靡不振。就这样陷入了恶性循环,最后高考成绩一塌糊涂。高三暑假,别的同学都卸下重负高高兴兴去玩耍,而我则心情灰暗地在家养病。要命的是,这种情况大学入学后也没有好转,一直持续到大二。
大学二年级开春后的一天,同学们都外出踏青去了,只留我一个在宿舍休息。我突然就想:我是一个工人家庭的普通孩子,小时侯是在泥地里打滚长大的,没有什么特别,父母和老师也没有要求我成龙成凤。为什么自己会强加给自己很多很高的期望呢?现在的我已经一无所有,为什么不能抛弃过去从头再来呢?说也怪,这样想了以后,我吃饭也香了,睡觉也踏实了,晚上也不再晚自习后熬夜加班加点,学习成绩竟然一天天好起来,大四的时候还带领班级足球队拿了全校联赛的冠军。认识我的老师和同学都说我那天顿悟了,我想,我不过是在那天碰巧按下了人生“重启”的按钮。
这件事情告诉我:人要有韧性,要做一个“打不死的小强”。生活中有一种人,不管遇到什么打击,都可以若无其事地站起来。他们前一天不管多累多消沉,第二天早上都能满血复活。他们是怎样做到的?无非是:往后看,过往不恋;往前看,不害怕未来的不确定性。我想,这就是“重启”的真缔。
复利
我很喜欢喝茶,最爱是绿茶和普洱,偏偏这两种茶完全不同。绿茶就是喝一个“鲜味儿”,所以最好的绿茶是明前新摘的嫩芽。但不管你再好的绿茶,放置超过18个月就不中喝了,喝起来一律是寡淡的陈味。普洱却完全不同,新茶无论是青饼还是熟饼,味道都难臻上乘。但经过多年存放以后,却越陈越香,味道沉厚绵长,回味不绝。我现在已人到中年,就经常想:怎样能把人生活成一饼越陈越香的普洱呢?怎样能让时间给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加上复利?到老来,身体虽然已经衰朽,但经过时间打磨的作品,却可以让自己收获沉甸甸的果实呢?
诀窍有四:
第一、要产出有时间价值,且半衰期长的“作品”。而不是只会生产只有现场价值,半衰期很短的“产品”。这一点在我之前的文章《从匠人到大师》中已经有详细的说明,此不赘述。
第二、赚钱的公司不等于值钱的公司。同样,你想要长久值钱,让复利的雪球长期滚下去,就要在某个局部建立垄断优势,树立个人标签。这也许是一项独有的资源,也可以是你的一种独特的能力。而这些都要通过持续学习来获得。诺贝尔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认为:学习,是持续增长与发展的关键动力。一项研究表明,在今天的欧洲和北美,75%以上的超级富豪都是靠对冲基金和知识产权致富的,而凭知识产权致富的人占据其中的绝大多数。所以,斯蒂格利茨说,学习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复利”的来源。
第三、看你能否着眼未来,从而延迟对当前欲望的满足。真正能延迟满足的人,本质上都是有一种能着眼长期价值的时间观。今日头条的创始人张一鸣,美团的创始人王兴,也都很强调“延迟满足”对个人成功的重要性。这其实就是这些人之所以厉害的秘密:大部分普通人打折甩卖了自己的未来。那谁是买家呢?就是那些能够做到“延迟满足”的人。
第四、以简单节奏穿越时间洪流。巴菲特是人人公认的获取复利的高手,他把人生比喻为滚雪球。他说,你要让复利的雪球一直滚下去,就要找到足够湿的雪和足够长的坡。所谓足够湿的雪,就是你的核心价值,你要把它的执行与迭代转换为一个易于操作的简单的节奏,就好像变成雪球先滚起来。所谓足够长的坡,就是你要在大尺度的时间范围内坚持这样的一个节奏。
在时空迷宫中穿梭,你越是采取单一的节奏,越容易在时空洪流中存在,如果你每天每周每月每年甚至一辈子都保持一个简单的节奏,你更容易获得时空的恩赐,甚至可能永垂不朽,抵达时空的彼岸。反之,如果你经常因为外部压力或者奖赏,放弃自己的节奏,你会更容易迷失在时空洪流当中。比如:在工作时间,谁发的工资高你就去哪个公司;然后回到家或者周末休息时,你又以兴趣来驱动。结果是,你不断在不同节奏之间切换,会消耗越来越大的心力,结果既得不到金钱,兴趣也得不到发展。从24岁开始,你应该找到自己的节拍,敲响你的内在时钟。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也许刚开始你的时钟声音很小,甚至身边的人以为是噪音。慢慢的,你一天一天坚持,到了36岁时,就开始有人愿意听了。匆匆又36年之后,终于从心所欲,不逾矩。3
再精彩的理论,只有结合到自身,才能发挥真正的效用。九段心法中,我以其中三个为例,写下了我的故事和所思所感。针对其他六个主题,我相信你有更精彩的故事,可以和我们分享。
二.识境
我们就算自己已经修炼得很强,但在人生航行中还是会经历很多风浪。人生中常常要面对的难题有哪些呢?
老喻认为主要有18种:狭隘、模糊、侥幸、宿命、追悔、霉运;犹豫、冲动、武断、爆仓、贪婪、非理性;迷信、无知、片面、情面、孤独、衰朽。4
应对:狭隘、模糊、侥幸、宿命、追悔、霉运。我们主要的工具是:时间权,概率权和量化思维。
时间权,就是看你能不能掌握时间给你带来的价值。如果你对未来的预期没有做过精确的计算和认真的评估,只是一味地希望尽快兑现,就打折甩卖了时间权。穷人思维,就是倾向于拿到确定的东西,他不要时间权。而富人思维正好相反,如果经过评估,未来的预期更好,他可以延迟满足。
九十年代美国军队缩编,军人要么选择一次性拿到退休金,要么选择有保障的、分二十年期的年金支付。你猜大家怎么选?超过80%的人选择一次性拿走,折扣率是多少呢?他们只拿走了“年金支付总值”的 40%。而那20%愿意保留“时间权”的人,在二十年后,最终拿到的退休金是前者的2.5倍。
概率权。就是看你能不能忍受不确定性的风险。如果你不能忍受不确定性,你就主动放弃了概率权。英国作家白哲特说,生活是概率的大学校。在这个学校里,我们每个人不应该甘心当一个被扔来扔去的骰子,而是要去努力探寻人生的概率。哪怕现实世界充满了迷雾,我们没有足够的数据和能力来明确执行,我们也要用概率思维,勇敢地往前探索。只有当我们运用概率思维,评估关键变量,量化生活的不确定性,形成自己的人生算法,才有可能一步步逼近这个世界的真相。
很多人生活不好,就责怪自己运气不佳。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运气的运气”这种说法,也就是说,只要你肯用心,勤计算,运气其实是可以被“设计”的。不信吗?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
现在给你200个球,100个红色球和100个蓝色球,让你把这200个球全部放到2个黑罐中。你可以任选组合怎么放球:比如在一个罐子里放100个红色球,另一个罐子里放100个蓝色球,随便你怎么组合都可以。放好后闭着眼睛选一个罐子,再从这个罐中闭着眼睛摸出一个球。如果取到红球就赢100元钱,蓝球就没钱。请问如何组合,让你摸到红色球的机会最大?
这道题的答案是:在一个罐子里面只放一个红球,而把其它所有球全部放进另外一个罐子。计算出来:100%X50%+99/199X50%=74.87%。你摸到红球的概率是74.87%,远高于表面上应得的50%。搞懂了这道题,你就知道什么叫改变“运气的运气”了。
真实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在思考问题时,往往我们没有精确的数据和详实的材料,这又怎么办呢?例如:假设你去硅谷最顶尖的科技公司面试,你往往会碰到这样的问题:芝加哥有多少个钢琴调音师?
历史上有个天才人物叫费米,他用量化思维的估算法漂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先根据他对芝加哥这个城市以及钢琴行业粗略的了解,设定了如下几个假设:大约有250万人生活在芝加哥。每100个人中,约拥有2台钢琴。钢琴每年需要调整一次。每个调音师大约需要2小时来调一台琴。每个调音师每天上班8小时,扣除节假日,一年大概工作250天,约有2000个小时。工作时间中有一些花在了赶往客户的路上或准备工作上,所以一年中总共用于调音的时间是1600小时。上面这些数字,全都是毛估估的,都很不精准。我们就用这些数字简单算一下,每年芝加哥有5万架钢琴需要调音,再算一下调音师的工作时间,可以估算出一共需要有63名调音师。那么,事实上芝加哥到底有多少钢琴调音师呢?大约83名,有些人名还是重复的,可以说与估算的数值非常接近了。
硅谷的那些高科技公司,为什么喜欢出这一类的面试题?他们不是要你估算得多精准,而是想测试你,面对什么线索都没有的问题时,你有没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在现实环境中,我们遇到的大多数问题都毫无头绪,用量化思维来思考的费米估算法,加大了真实世界的分辨率,体现了一种敢于对未知问题展开进攻的勇气和思路。
量化思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智慧,量化的方式能让不确定的问题,逐步清晰起来。 量化思维的重点,不是计算,也不追求精确的数据,而是把握重点,选择出需要量化的指标。在真实世界中,量化没有必要完全消除不确定性,范围比精准更重要。
世界是不完美的世界,但我们可以通过行动去将好的放大,坏的缩小。时间权、概率权就是我们放大缩小的工具。而掌握了量化思维,我们则有了向“不确定性”进攻的勇气。明白了这些,你还会“狭隘、模糊、追悔,并且相信霉运、侥幸或宿命”吗?
应对:犹豫、冲动、武断、爆仓、贪婪、非理性。我们主要的工具是:决策和行动的方法论。
犹豫、冲动、武断,讲的是我们在面对人生中的重大决策时,常常会犯的一些错误。面对这些问题,老喻给出了一个叫“认知飞轮”的工具,由四个部分组成:彩色感知,灰度认知,黑白决策,战士执行。
彩色感知,是指我们在收集信息的阶段,要非常敏感,不遗漏任何细节,力争面面俱到,还原事物本来的样子。灰度认知,是指在分析信息的阶段,我们要把五花八门的信息归纳分类为有限的几个选项,并给它们的可能性估值。灰度认知的秘密是什么?在认知阶段,别把时间和资源浪费在非黑即白的争吵上,而是对每个选项进行灰度数值的确认。黒白决策,这时你就要像一个指挥官,根据分析阶段的评估和计算,作出决断。这个决定必然是有取舍的,你必须十分果断。战士执行,这时候你必须排除万难,坚决执行任务。
这四个要素,说起来容易,真正实行一下,你就知道对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原因是这四个要素对人的性格的要求几乎就是互相冲突的:彩色感知要求一个人非常敏感,但这种特质如果带入认知阶段,就难免感性大于理性,并容易带入情绪,无法客观地分析归纳信息。灰度认知要求人们像一名军师,优点是特别智慧,考虑问题周到,但让他拍板,可能就会因为想法太多,瞻前顾后优柔寡断。黑白决策,要求我们像将军一样有全局思维,能根据总体利益把所有可能性概括起来,做出一个决断。但到了战士执行,这时候就不能“只见森林不见树木”,而必须研究细节,穿透细节,才能圆满完成任务。做一个能够把这样互相对立的四种特质集于一身的人,就是我们修行的目标。
但是,我们也要明白,虽然一个聪明人的思考是很有价值的,但更好的办法是有一群独立思考者(团队)。对他们的判断进行加权,你就会长期得出比任何一个人,质量更高更稳定的判断。这就是达利欧在桥水基金一直在实践,并且以无数次的事实证明,效果很好的决策流程。
那好,搞明白了科学决策的过程,那我们应该如何持续改进,不断地提升决策质量呢?
第一,与其靠直觉泛泛地评判一件事,不如建立起几个关键的评判维度,给不同维度赋予权重,就能让混沌不清的问题,变得清晰起来。
第二,如果问题非常复杂,而决策时间非常有限(例如医院的急诊室遇到突然发作的垂危病人,或飞机在空中突发故障),那就必须把复杂的维度简化,只考虑最必要的因素,并形成默认处理流程(应对手册)。
第三,如果每一种选项都是可以计算的,但无奈选项太多算力有限,那怎么办?先用直觉框定最靠谱的几个方案,再通过计算算出胜率最高的一手。当然,高手的直觉是经过大量实战训练的,这是日常要下的功夫。“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是不行的。
第四,用双我思维避免武断。什么叫双我思维?就是你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把自己拆成两个人,正方一个你,反方一个你,让他们俩对话。不要小看这个做法,我们常常说中国人缺乏批判性思维,用这个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有意识地训练你的思维的“批判性”。
第五,复盘阶段,要分清运气和决策水平。复盘的价值,不仅在于评估自己的决策水平,还要评估概率环境。比如说你在街头和一个陌生人玩扔硬币的游戏,你按概率论的原理认定,扔100次,是正面的概率必然在50次左右。但实际上扔了100次,正面只出现了不到10次,你输了。这时候大多数人都会怀疑自己的决策水平(对概率论的理解是否错了)。但其实,你对那个陌生人的硬币是一无所知的,大概率那个硬币不是真的正反面完全一样,你不是输在决策水平,而是输在没有事先评估概率环境。
第六,如果同一类的事情,需要多次或反复决策,那就用贝叶斯定理更新自己的决策系统,不断迭代。贝叶斯定理的操作方法非常简单:初次决策,你可以先估计一个值,然后根据后续决策中发生的客观情况不断修正,逼近事实真相。用客观的新信息,更新我们最初关于某个事物的信念后,我们就会得到一个新的、改进了的信念。当你下一次作决策的时候,要基于这个改进过的信念,重新出发。贝叶斯定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每一条新信息都会影响你原来的概率假设,你需要根据现有的信息来调整你的决策思路。所以,厉害的决策者,都是一个贝叶斯高手。他开始的时候未必比你高明多少,但却可以通过不断更新,逼近潜在本质,迭代自己的决策系统,进而实现更准确的推理和决策。
决策正确了,我们是否就能把事情办好了呢?那也不一定,我们还需要在行动的过程中,避免“爆仓、贪婪、非理性”这三个陷阱。如果你认为自己是顶级聪明人,那尤其要注意。
先来说说“爆仓”。好的决策者都不缺乏冒险精神,但在冒险时我要提醒你两大法则。法则1:冒险不算什么,但不要拿全部家当下注;法则2:做好及时撤退的准备。为什么顶级聪明人最容易“爆仓”呢?因为他们过于自信,总是认为自己赢定了,为了追求收益最大化,在下注的时候就会倾向于“All in”。但“All in”的问题在于,不管你之前赢了多少次,只要输一次,你就出局了。人生是一张我们无法提前离开的牌桌,因此,不能“All in”。保留玩下去的资格,后面的精彩还多着呢!
再来说说“贪婪”。人为什么会贪婪呢,归根结底是因为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扩大认知半径,明确能力半径,减小行动半径”。如果能力没有边界,就不是真正的能力。能力圈大或小不重要,关键在于你知道自己的能力圈有多大,然后待在里面。这让我想起物理学家玻尔说过的一句话:“专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一个非常狭窄的领域内犯过所有可能犯的错误。”玻尔这句话的关键点是,“在一个非常狭窄的领域”。假如领域太大,你的探索成本就会高出来很多。所以,你要是想成为专家,首先必须控制领域的大小。5
最后说说非理性。我们要坦诚地承认,人类的思维有局限性,非理性是无法被根除的。再厉害的高手都不是神,都有会犯错误的时候。你需要能够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尤其是在你经常决策正确,已经陷入鲜花、掌声和赞美的包围中时。你要明白,在任何时候,谦虚、敬畏、勇于承认“我不知道”、知错就改不是什么丢面子的事情,它们是人类永恒的美德。
应对:迷信、无知、片面、情面、孤独、衰朽。我们主要的工具是:科学思维、人文思维和团队思维。
什么是科学思维?
第一,科学的可证伪性。可证伪性是科学不可缺少的特征,凡是不可能被经验证伪的命题,例如迷信、占星术等等,就属于非科学领域。可证伪性的操作方法是:穷举所有可能是错的情况,一一验证,还不能证明这个说法是错的,那我们才可以暂时认定它是正确的。第二,科学的阶段性正确。在科学家看来,真理不过是“在某个阶段正确”而已。在牛顿物理学时代,人们认为,世界具有确定性,而且可被数学方程式精确计算。只要知道某个物理世界的初始数值,我们就可以算出后面发生的一切,宇宙中不存在不确定性,一切皆可预知。但随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发表,首先否定了时间的绝对性,再到后来量子物理的发展,发现事物在微观层面的运动规律和宏观层面大不一样。科学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现有的知识只是人类当前对世界的认识,它永远是存在局限的,是暂时的。更多时候,我们要和“未知”的不确定性共存。了解了这些,你就可以破除迷信。
对于人生中那些“可以计算的问题”,科学思维能够帮我们解决问题。而对于那些“不可以计算”的问题,例如:艺术和灵感,我们要怎么办?
在技术狂热的今天,也许有人会说,这些哪里还是问题?比如在围棋领域,继阿尔法狗之后,AI用强大的算力,一脚将围棋领域的“灵感”完全踢了出去,半点都不需要了。人类之前的所谓“围棋艺术”,被证明是一个相对低级的黑盒子而已。现在的AI不仅下围棋很厉害,而且也频频在其他领域攻城略地。比如,某些领域医疗AI看X光片的速度和准确率,已经远超人类医生。在算法的大举进军面前,人类特有的“人文思维”在未来还有用武之地吗?
创新工场CEO李开复回答过这个问题:“有两个工作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一个是创造力,一个是同情心。因此,机器人无法成为我们的教练、老师、医生或护士。不相信吗?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个案例。
2019年6月,猛龙队拿下NBA总决赛冠军。说起来有点儿怪,这支球队不在美国,而是在加拿大的多伦多,1995年才成立,既没天时也没地利。那为什么猛龙队可以战胜强手,夺得NBA总冠军呢?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人物,他叫乌杰里。2013年他回到多伦多,成为猛龙队的总管。要知道加拿大的国球是冰球,篮球基础远不如美国。怎么办呢?乌杰里从“文化”入手,提出了“We the North”口号,译为“北境同心”。这句话非常鼓舞人心。为了让这个口号成为凝聚加拿大球迷的号召,猛龙队找来加拿大出身的美国饶舌天王德雷克,录制了“北境同心”的饶舌歌曲,他穿着印有“北境同心”的潮T坐在场边,带来很多球迷。本来猛龙队作为唯一一个在美国境外的NBA球队,地域上充满了劣势,结果“北境同心”这个口号出奇制胜,反而激发了球迷对地域的认同,完全翻转了猛龙队的形象。短短不到三年,“北境同心”不仅成为北美体育公认最成功的口号之一,而且也成为流行文化符号与体育结合的典范。
你说,以“北境同心”这样的口号和系列人文行动凝聚人心,是AI能梦见的吗?明白了科学思维和人文思维的不同价值,你就可以远离无知。
应对“片面、情面、孤独、衰朽、”,我们则需要团队思维。
举例来讲,如果人生是一个帆船赛,而你希望赛出好成绩,那你就需要同时以三个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第一个是老板视角,负责配置最佳资源,如:最适合你的海域、最好的船和最佳队友;第二个是教练视角,负责制定比赛策略;第三个是选手视角,负责全力以赴,执行任务。就算我们尚处于人生中的独狼阶段,我们也需要学会用三个不同的脑袋来思考问题,这样我们就能避免片面。
同时,如果你可以做到“一人分饰三角”,情面对于你来讲也就不是问题了。该给情面时,可以应用“选手视角”,将心比心,解人之难如救已之急;该说“不”时,就把“老板视角”拿出来,果断拒绝。
有团队思维的人,迟早会加入真正的团队。有真情融入的团队,自然不会孤独。团队中“长江后浪推前浪”,团队精神则永远薪火相传,衰朽自然也就不可怕了。
小结
我们只要学会了“造船”和“识境”这两招无比厉害的“人生算法”,从此就可以做人生这片不确定性大海的“弄潮儿”,笑傲江湖了吗?那也不一定,老喻说了:
人生是一场没有边界的游戏,充满了不确定性。你不要试图躲在“确定性”的幻想中,也不要指望你够聪明,够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当你一步步理解了更高维度的算法,你才会逐渐发现不确定性背后的秘密。这些计算复杂吗?一点也不,你只需要运用加减乘除就够了。但你必须养成概率性的思维习惯,以及证伪的科学精神。6
最后,你还要有足够的乐观,去拥抱充满不确定的未来。
[1] 参见得到APP《老喻的人生算法课》(老喻,2019)
[2] 参见得到APP《老喻的人生算法课》(老喻,2019)
[3] 参见《人年模式》(阳志平,2020)
[4] 参见得到APP《老喻的人生算法课》(老喻,2019)
[5] 参见得到APP《老喻的人生算法课》(老喻,2019)
[6] 参见得到APP《老喻的人生算法课》(老喻,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