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大利读初二的小哥哥,在我们家小住几天后去温州参加夏令营结束回来。
他很有礼貌,还会帮我管娃,娃也很黏哥哥,让我觉得带两个比带一个还轻松。
我常会跟他聊天,一是好奇他国外读书的教育环境,二是想多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状态。
从他口中得知,国外老师一样会丢粉笔头,一样会发脾气。他们暑假有三个月,跟国内相比学习气氛要松散很多。在他们那里青春期孩子看心理医生是件很平常的事情。
我观察他的衣服和帽子很特别,印着有意思的句子,我好奇他玩的是什么游戏,他跟我介绍三种他喜欢的游戏,让我知道原来王者和吃鸡不是同一个游戏。
看他帽子上的句子,还有一面是:喝不完的酒。
我说你的衣服好特别,自己买的吗?他说是的,自己喜欢的。说他妈妈帮他买的衣服他都不喜欢,妈妈戏还特别多,觉得好心帮他买了衣服还不穿。我问他:有跟妈妈直接说过内心真实的想法吗?他说没有,说了也不会听。
我看过他和她妈妈吵架,他哭他妈妈也哭,两人都特别伤心和无助。
我说你妈妈很爱你,他希望把她认为最好的都给你,你可以试着换一种方式跟妈妈沟通,告诉妈妈:我知道你很爱我,我也爱你,谢谢你跟我买衣服,我有自己喜欢和想要的款式,能不能让我自己选择,等你老了以后我也会跟你买你喜欢的衣服。
他说他说不出口,这个话好肉麻。我们两个都笑了。
他说他有选择恐惧症,我观察他的口头禅是“不知道”,我说你刚刚回答我不知道,是希望别人能帮你选择吗?我说学着试着去选择自己当下最喜欢的事,告诉我你现在是想先去吃烤鱼还是烤肉。
在我看来,会选择也是一种能力。
她妈妈说他在外人面前都很好,在家一点不听话。
我家长辈也常说“一点不听话”。仔细想想怎样才叫“听话”,是不是大人要我做什么,一一照做就叫“听话”。
难道真的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会独立思考和有不同见解。
也许有时候孩子做了选择,家长认为是错的,多次被否定,到最后孩子连选择都不会了。
正面管教里有特别说道: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
记得郭德纲被记者采访有说过,大致的意思:如果一个孩子永远在呵护中长大,成年后要是有人对他瞪眼,他有可能都会晕倒。
记得有一次读书会上,正面管教讲师高阳分享说:青春期孩子的大脑,从生理结构上来说,就像杭州在修的地铁,正在城市规划,非常的混乱。他从身体结构上来说还没有发育完全,所以孩子呢,他在寻找我是谁,他到了这个阶段,他非常的混乱,也很迷茫,这是青春期的孩子的特征。当地铁都修的四通八达,非常的通畅,大脑的生理结构也是像这样是顺畅的,那时候可能就不会迷茫了,就可能也找到我是谁这样的一个状态。如果在青春期没有很好的让他自由的发育,他可能到了25岁以后,他甚至结了婚生孩子,他还在寻找我是谁,他还在修。有的父亲,他就会变成巨婴,或者是丧偶式育儿,实际上都是跟这个青春期没有发育好有关联的,只是自己不自知而已。
我周围好些家有青春期孩子的朋友,看过他们焦头烂额,相爱相杀的样子。都说最难的行当就是父母,最要学习的也是父母。
这几年我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我发现学的越多我越从容,所以学习我不会停。
我也常常会犯错,常常会反思,我在想我儿子到青春期的时候希望自己也能保持这样的平常心,就像跟他一样,像朋友那样的去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