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生日。不想谈论年龄的年纪。
几周前,睡前和周末沉迷于刷vx的小视频,尤其是小视频讲剧。刷了1-2周,感觉内心空虚,身体亏空(刷到半夜能不虚嘛)。于是,恢复健身、读书的日子。写日记,太难了,但是我努力。
组里的一名硕士生即将毕业了。很聪明的孩子,学习也很主动。看到学生的进步,我感到很欣慰,也体会到了当老师的快乐,以及对快毕业学生的不舍(真实内心:主要是他现在太能干了,开始越来越像大师兄,可以影响师弟师妹了,却马上要毕业了)。
自己招的推免学生,目前准备本科毕设。感到他也逐渐步入正轨,很是开心。之前还觉得他“桀骜不驯”,总偏离我预想的计划,似乎不大“听话”。直到有一次,我似乎突然自己想明白了,顺应他的兴趣引导,可能更好呢。于是有次开会,谈及热门的某方法,我说,你不是对xxx感兴趣吗?可以做xxxx,目前这方面没有做的很好,如果做出来了,还能帮我们解决xxxx问题呢。他似乎有些惊讶,觉得真的可以做吗。当我以一个开放和包容地态度支持他的时候,他反而不纠结那些计划外的事了,踏踏实实做起了手头工作。而我,也渐渐发现了他很多独特的优点。导师和学生也有磨合期呀,希望以后的相处顺利。
当然,也有让我头疼的学生,唉,暂且不提了。
近日,开始读起了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虽然朱先生本是写给(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学生的,但是对于现在的我,一个已中学毕业快十六年的二十一世纪青壮年,也是十分值得读的。目前读了五封信。第一封就是谈读书,警醒前一阵沉迷刷小视频的我。第二封谈运动,相形见绌的便是我这个能躺着绝不坐着的资深宅人。第三封谈静趣,让我反思自己卷到倦怠的社畜生活和退化的感知能力。第四封,记住了“君子求诸己”。第五封,在告别象牙塔后,我才体会到的“与众不同”的艰难和珍贵。我摘录了一句“一种社会所最可怕的不是民众肤浅顽劣,因为民众通常都是肤浅顽劣的。它所最可怕的是没有在肤浅卑劣的环境中而能不肤浅不卑劣的人。”今日,我不会像年轻时那样坚决的说,我要做那个不肤浅不卑劣的人。我没有勇气选择去做,也没有信心能做到,同时,又鄙夷自己的怯懦和犹豫,因为我知道,这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