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按照学校“师访千家”活动要求,我随同学校其他几位老师一起,进行了一次家访。跟孩子(不是我班学生)见面后,我们询问了孩子近期生活与学习情况。同时,我也顺便给他做了一次语文辅导。没想到,这个期末语文考试成绩95分的学生,竟然连《记承天寺夜游》这样的经典名篇都背不下来,实在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仔细想想,这也是当下我们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现状:临阵磨枪的死记硬背实属无奈,但所得知识可能回头即忘。针对这种现象,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首先什么是知识?我们很多孩子与家长似乎对知识这个概念一直存在着误解,认为谁能够把知识保存在记忆里,谁就是有知识、有能力的学生。殊不知,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和热情的时候,才能成为真正的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语)。所以,在学习中,靠临阵磨枪,死记硬背获得不是真知识,只有学以致用,“知识”才能称之为“知识”。
那么,如何才能“学以致用”呢?我们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尽力追求思考,在深刻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之上,不断的深入发展。让学生借助已积累旧知识基础之上,而不断获取新知识。比如说,在备课物理的时候,我们要在纷繁复杂的材料中找出它们的交集点,探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备语文课时,我们在积累的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让文字、文学沉淀在孩子的一言一行中。
另外,对于学生而言,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也可以获得新知识。独立完成作业,就是利用已有的知识来解答不懂的,不清楚的过程。出问题的地方,就是自己知识的盲点,这就是获取新知识的拦路虎。
获取知识不是“临阵磨枪”,而是要扎扎实实的态度,须要不断思考的能力。我希望,我们的教育不是为了一个不错的分数,而是着眼于孩子的终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