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时青言
— 01 —
我觉着,任何动物,自打出生开始,都应该是追求“享乐”的。而人这种动物尤其的不同,因为他们特别的能吃苦,这个结论的前提假设是“这些人的思维已经被文明开化”,所以当然不包括小孩子。
对于此事,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终于在哲学书中找到了答案。这些人之所以有极强的耐力去忍受巨大的痛苦,是因为有“预期”的存在。他们预期“当前吃的苦”能为以后带来“甜头”,所以他们选择暂时受苦受累。
社会上总说,“享乐主义”是“毒瘤”,要根除。但如果开篇的论述成立,那么这些人也是“享乐主义”者,只不过加入了时间因素,产生了滞后效应。
我还没有去过国外,自然不能给出武断的结论。但我在书中、在新闻中、以及从别人口中,都嗅到了一句话,就是我们中国人是很能“吃苦”的一类人。央视曾经将摄像头对向街头巷尾的老百姓,记者问的问题很直接:“你幸福吗?”
几乎在所有的镜头里,男女老少都是裂开嘴,露出一口大白牙,操着当地的口音,笑着回应说:“我幸福啊!”
但是很多人都注意到一幕,记者问:“你幸福吗?”有个外地打工的大叔用手紧了紧衣服,有点无奈地回道:“我姓曾。”
紧接着,镜头转向火车西站一位白头发的男旅客,他并没有直接回答自己幸不幸福,而是说:“老年人的幸福指数比青年人多,这个是国外已经做过统计的。”
这么多镜头里,我只关注这两个,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它没有失真。
现在城市里的好多人,一天就是正常工作时间和加班时间,感觉他们的“工作”就是他们大部分或者全部的“生活”了。为此,我不知是为他们感到悲哀,还是仿若看见自己以后的样子,为自己感到悲哀。
— 02 —
“发际线”、“过劳死”、“996”等,成了近些年活跃的热门词汇。插科打诨的调侃里,我看见的是不为人道的心酸。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内容大致讲的是“国内某大型房地产公司强制加班”。我好奇心重,又去知乎查了一番,发现,晚上10点下班算早的,11-12点算正常,加班就是凌晨1-3点。房地产炒得很热时,别人羡慕房地产公司赚的多。说真的,这个工作强度,请我去,我都不去。
去年11月,我一直在找实习,接到国内排名前十的某大型房地产公司的面试通知,当时手机信号不好,听的不清,HR又忘记给我发短信通知,我以为没希望了。不成想,几天后,我在图书馆接到公司主管“责问”的电话,问我还去不去面试……
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是星期六。对,意味着他们星期六在上班,可能是单休制度。
那是我第一次真真切切感受到“现实是有多骨感”。似乎小孩子总是期待长大,上学时也总是期待早日工作,殊不知,离开的曾经,都是乐园。
“骨感的现实”是怎样的一种状态?那大概像,一个有家室的男人,每天早上老婆孩子没醒他要去上班,回到家老婆孩子已经睡了,工作的事情堆积,自己还睡不着。
肯定有很多人以为,国企或是公务员这类工作轻松,朝九晚五离家近,再加上老婆孩子热炕头。事实可能会打脸。
我已经在某大型国有银行实习快两个月了,世界500强,省分行,三十多层的大厦。工作氛围和环境确实很好,不过我每天6点下班的时候,从没见过哪个领导先走的,雷打不动。晚上加班到9-10点是常态,没有加班费,忙起来的时候,晚饭都来不及吃。前阵子,清明节,有个姐姐在公司整整加了两天的班。
这是我第二次,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生活的不易”。
某次,我和深圳的朋友聊天,快结束的时候,对方说刚到家不久,我愣愣地扫了眼手机屏幕上方,晚上11:30左右。后来得知他年前跳槽,进入一家通讯行业的巨头公司,有项目的时候,加班到十点多是正常现象。
当然,我也曾听互联网公司的朋友说,为了赶项目,他们团队几个男的在公司连续通宵两晚。
有时候,我觉着我这个人有毛病,因为看见他们这样,我总是很难过,控制不住地悲悯。那个时候,我就特别想拿个话筒冲到他们面前,问句:“你,幸福吗?”
— 03 —
我们公司8:30上班,6:00下班,上下班的路程各为1小时,粗略来计,意味着每天早7:00到晚7:00之间,我不是在地铁上就是在办公室里,夏天的时候,还能赶上个日出和日落。而加班的这些人,看到的只能是星与月。
我很难想象,一个人好不容易来世上走一遭,却把白天大部分有限的时间都分给工作,甚至工作还会侵蚀睡眠时间。如果所拿到的厚厚一摞的金钱能代表他们的幸福感,他们真就觉着幸福的话,那我更为这些人感到悲哀。
我知道,很多情况下,是生活所迫,身不由己。就像社会上的90后,独生子女的一代,肩上的担子重。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就意味着“加班”这件事,本质上大部分人是厌恶的。再深究下去,是因为企业的逐利性。领导会说,市场竞争大,优胜劣汰,你不努力,就会被敌方斩下马来。这说的也是事实。
世界上幸福感最高的几个国家几乎都集中在欧洲,日均有效工作时间大约为5、6个小时,有充裕的时间去沙滩、乡下别墅度假,融入大自然、陪伴亲人、亦或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事实是,他们并没有被饿死,活的好好的。
按着逻辑线再往深处思考,就复杂了,宏观经济环境、体制、发展阶段等等。我并不是在鼓吹,看到这篇文章的人,明天赶紧去老板办公室递个辞职信,拍着桌子,底气十足地大喊一声:“老子我他妈的不干了!”
这是不对的。我只是想提醒一句,很多时候,人不得不在黑暗中踟蹰前行,你可以这样去生活,但千万不要将这种生活误认为是正常现象。
就像某次,我去一家金融机构面试,面前坐着他们的主管和HR,沟通了半个多小时。我内心窃喜,觉着这个职位肯定能拿下来。临结束时,问了他们这边的加班情况。
女HR说,“加班”跟项目挂钩,有项目的时候会加班到晚上11点左右,不过不用担心,公司会给报销回家的打车费。
……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不是怕黑暗,怕的是习以为常。就像当雾霾成为经常现象时,轻度雾霾的天气,人们已经感受不到它有什么问题了。
— 04 —
我在朋友圈见到这样一句话,很感触。
“很晚回家时,总是能看到这位胖小哥收拾垃圾,今天不知道他收集了多少户的垃圾走一段长长的上坡路,中途还有垃圾不停地掉下来,远远就听到他的喘息声。夏天的时候就见过他了,今天突然心里很难过,不知道自己每天纠结抱怨什么。”
发出这番感慨的朋友,在香港做保险工作。是啊,我们衣着光鲜,坐在办公室,有着体面的工作,有尊严地活着,不用为“生存”挣扎,不就加个班么,抱怨什么?
工地里,那些工人的工作量更大,时间长、任务重、耗体力,中午可能只有半个小时的吃饭时间,没有双休。拿到薪资,感觉能养家糊口的那一刻,他们很满足。
这就是大环境的问题了,我们这个社会近些年发展很快,城市运转的节奏也很快。国家看GDP增速,各省政府的业绩也和这个挂钩,公司看的是利润,生产和消费的数字成了进步的标准,而你幸不幸福,倒是次要的了。你觉着你是主宰者,但其实不知不觉中,你成了“物品”的奴仆。生产它,消费它。
凯哥和我说,他的前东家,“加班”现象就很严重。起初,他觉着年纪轻轻吃点苦没关系的,连续加了三个月的班后,患上了肩周炎。忍受不下去,辞职了。
我笑着说,如果哪天我当老板开个公司,我一定会在公司章程里,写下“不加班”这条强制性的企业文化。一直觉着,很多事情在短时间高效率情况下可以完成的很好,因为这几年,我见过太多“组织程序冗余”和“低效耗时”的工作。
有时候,挺羡慕父母那一辈人,虽然在农村种地很辛苦,但他们夏天和冬天是有“假期”的,每天正点吃饭,闲的时候去别人家热炕头或树荫下聊聊天、搓搓麻将,晚上回去还能看个新闻联播。我觉着,他们幸福感肯定比城市里焦虑的年轻人高。
我毕业以后很大几率也会加入“加班”这个大队伍里,但我绝对不会选择那些快速消耗青春健康的工作。我这篇文章也只是替大部分人和自己发发牢骚,希望这牢骚能让读到这篇文章的人,活的不那么糊涂。
别再用“如果你不拼命工作,凭什么你比别人有更好的生活。”这样的鸡汤来灌我,赚钱是为了更好的活着,但无止境的工作完全违背了初衷。
所以,也请别用拼命工作绑架我,我是人,不是机器。
作者简介:时青言,爱讲故事的90后,某重点高校某硕士在读,自称不是风一样的女子,是风也喊不回头的女子。我执笔,陪你买醉。
*文章系时青言原创发布,未经授权,谢绝引用和转载,违者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欢迎转发到微博和朋友圈等社交媒体。
— END —
也许你还想看(点颗心再离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