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写作的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自己绞尽脑汁写出来的文章,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理论够正确,论据够充分,例子够丰富,可是发表出来以后,阅读量少的可怜。自己写的很辛苦,可是读者根本不买账。不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这是为什么呢?如何才能解决呢?
这几天在看《麦肯锡笔记思考法》这本书,没想到我却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惊喜不惊喜,意外不意外?!
《麦肯锡笔记思考法》里是这样说的:“不要以自己想要说的内容为主体,而应该以能够让对方接受的内容为主体。”放到写作里是不是也很正确?你写的东西读者不接受,再好都没用。
《麦肯锡笔记思考法》的作者是大岛祥誉,是美国杜克大学福库商学院MBA、芝加哥大学人文科学硕士,曾在麦肯锡公司工作,2002年独立创业。初入麦肯锡的时候被麦肯锡的笔记术震惊,后来感叹于麦肯锡笔记术强大的作用,因此写了这本书,旨在向大家传达“解决问题”的笔记思考法。
《麦肯锡笔记思考法》通过四个章节、三个部分的内容将“解决问题”的笔记思考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一章讲述了笔记思考法的理论基础,第二、三章具体讲述了“解决问题”笔记思考法的使用步骤和技巧,第四章对整本书进行了升华,笔记思考法不仅仅能够“解决问题”,还能够提高自身魅力,整顿内心、促进自省,从而获得美好的人生。
其实,里面介绍的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取得成果”为导向的笔记思考法里面的很多技巧,对于提高写作的质量,提高阅读量,也是非常有用的,不信?那请接着看!
第一点:建立假设的“空”“雨”“伞”的方法。“空”“雨”“伞”的方法,是麦肯锡公司常用的整理信息建立假设的方法,将关注的信息,分为“事实”“解释”“行动”三组,从而建立其正确的逻辑链,清晰明白,一目了然。
天空有乌云(事实)------看样子要下雨(解释)-------应该带雨伞(行动)
如果我们的写作思路按照这个逻辑来写,也会非常的好。比如,写关于拖延症的文章,如果参考这个逻辑的话,可以这样写:
很多人存在拖延症(事实)------与完美主义情结有关(解释)------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行动)
使用这个逻辑线,再加上自媒体写作的常用方法,举上几个领家哥哥、亲戚家妹妹的故事,那绝对比你分析一堆拖延症的可能原因,再给出一堆改善拖延症的方法更吸引人,也更容易传播!
第二点:3的乘方法则。3的乘方法则的意思非常简单,就是在制作笔记或图表的时候,都是以”3”为基础展开,一个层级,只分3条来叙述,按照3的2次方9,3的3次方27,这样的规律展开。
“3”确实是个神奇的数字,中国古代也特别崇尚“三”,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二都只可以生下一个数字,到了三就可以生万物了。
两个显得太少,四个又显得太多,所以很多文章里也会分三点进行阐述。比如:剽悍一只猫最近进行的2017年的年底分享,也是每一个论点都分三点阐述,虽然个别论点里面会有第二条参见第一条,第三条参见第一条,这样“无耻”的说法,不过也充分说明网络牛人都是很重视3点这个原则的。
所以,如果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遵循“3的乘方法则”,我们的文章也会显得结构更合理,更有美感。
第三点:PIT原则。这个在《麦肯锡笔记思考法》里称为PTI原则,是在资料准备过程中的原则。“P是Person(想要传达的人)、T是Timing(能够传达的时间)、I是Interest(对方的兴趣)。PTI的原则就是从一开始就要对”向什么人、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传达最有效”了然于胸,这样准备过程才能事半功倍。
不过我觉的对于写作来说,改成PIT原则可能更合适些,第一,更容易记。PIT,pit,有意义,好记。第二,时间循序更合理。准备资料的时候,是先确定客户,再确定向客户交成果的时间,最后是准备。而写作的时候,是先写文章,后发布。第三,写作时的写作方式,远比发布时间更重要些。
对于写作来说,应用PIT原则就是:第一,在你开始写作之前,要先想好可能的受众,你这篇文章是准备给大学生看,还是职场人士看;第二,是要了解这群人喜欢的表达方式,写成鸡汤文还是鸡血文?第三,决定你的发布时间,励志的鸡血文最好在早晨发,温情的鸡汤文可能睡前发更合适。
初学写作确实不容易,不过如果使用《麦肯锡笔记思考法》里的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思考方法,选择一个读者的问题进行解决,用“空”“雨”“伞”的逻辑来组织文章,用“3的乘方法则”和“PIT原则”来书写文章,那么这篇文章绝对就是一篇有干货、有内容,清晰明白,读者易于接受的文章,阅读量自然就上来了,不是么?比如,我这篇文章(恬不知耻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