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是从事教育的人,而且都能对人一生影响深远,任重道远。只是,我们却总是觉得孩子越来越难教,学生越来越难带,感叹社会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也许这些都是事实,但到今天,我却发现也许我们自己也有偏差,那就是我们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没有跟上孩子们的改变脚步。
这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铺天盖地,让人应接不暇,孩子们获得信息的渠道也很多,跟我们当初靠老师教授、靠书本、靠电视、靠广播的形式完全不一样了,他们接触到的东西也许很多都是我们没有接触到的,甚至根本不懂的。而且现在社会传递出来的价值观跟我们当初亦有很大的差别,我们看不惯孩子们长长的甚至彩色的头发,看不惯他们非主流的打扮,看不惯他们年纪小小就深陷情海不能自拔,看不惯他们对知识那无所谓的态度,对长辈有些不走心的敬重,不一而足。或许只是因为我们站在长辈或师者的立场,以我们的价值观来衡量他们,框定他们,就觉得你要是越了孙猴子的那个圈,你就糟糕了,我就要拯救你。这样的拯救,毫无疑问,我们累,其实孩子们何尝不累。
现在想想,自己作为老师,总是要求我的学生对我言听计从,其实老师更多的时候是以一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将自己的价值观灌输给学生,总觉得这个孩子怎么这样了,出现这么大的偏差,那是要好好教育了。如果学生不听,那么漫长的战斗就开始了。我现在想想,自己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不是就变成了老古董,无法沟通呢。两个学生传递纸条,纸条上记载的是他们对谈恋爱、接吻的感受,怎样拒绝男生的追求,甚至还有男生传纸条问老师,谈恋爱多久可以上床,这对于我们来讲,简直是毁三观的事情,于是暴风骤雨式的狂轰滥炸,最后貌似风平浪静了,可是事实上真的是如此吗?高三了,我的压力山大,但偏偏很多同学就是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不用功,不走心,于是剩下我着急、焦虑,我奉行的无非就是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这样的宗旨,希望他们在青春期能好好努力,无怨无悔,为自己奋斗一个好的前程,可现在的事实情况真的还是我们当初那个年代一样吗?时代走到今天,男女之间那点事真的还那么神秘、那么难以启齿吗?知识真的还是力量,还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吗?抛开高高在上的老师、家长这样的角色,平心而论,我们内心的答案还像教训孩子们时一样理直气壮吗?
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其中有个很简单的公式:A(事件)B(信念、想法)C(结果)。A永远是中立的,同样的A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C出现,其中关键就是B的不同。试想同样的一件事,也许我们年轻的时候出现过,现在在孩子身上也出现了,当初我们的父母是那样教导我们的,而这些年来,我们还是秉承这样的理念在生活,现在当然我也会以同样的理念去教孩子,那么矛盾当然就产生了,甚至水火不相容都有可能啊。所以事件本身不会让我们痛苦,让人痛苦的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如果我们不能与时俱进,顺势而为,那么所谓的叛逆、痛苦还将如影随形!
这么一说,好像变得很怪异,难道我们就只剩下随波逐流了吗?我们顺势而为就是为了接纳现在的观点、态度,放纵孩子吗?当然不是。我正在读的寂静法师的《让孩子成才的秘密》中就说到:孩子没有逆反期,孩子在逆反,表示他在成长,表示父母没有成长,或是成长的速度不够。何其有道理,我们总是说孩子不听话,据我接触的家长而言,我觉得有部分家长,就他的水平,孩子很听话的话,那简直是场灾难,也许这样的家长感受到孩子的逆反会更明显吧。原来孩子的逆反期是因为父母水平太低,境界不够,形象不高大,智慧不够,在孩子心里没法起到高山仰止的程度,也就是说你引领不了孩子,于是孩子自然而然就逆反了。这真是一个可怕的结论,可是也许它就是那么真实的一个结论!我们接受不了这个结论,就是因为成人其实更容易自以为是,我们停止学习、成长的脚步,我们总是惯于指责别人,却忘了有三个手指头是指向自己的,它们是希望我们自己也能反省反省的,孔子其实很早就教导过我们:行而不得,反求诸己!
我很喜欢的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生命不息,修行不止。每个人,不管你是何角色,是何地位,也许都不该把自己捧太高,也不必把自己置于尘埃里,好好学习,去修人生这门课,去修成长这门课,只有我们和孩子,和学生,和下属,和家庭,和社会一起学习,成长,让自己在智慧和境界上不至于太落后,也许才能真正迎来生命的本质:爱、喜悦、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