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肛肠外科 彭慧转载(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近些年,大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断上升,生活中,很多人对大肠癌的了解并不多,其防治知识亟须普及。
大肠癌早期几乎无症状
临床上,胃肠道的肿瘤95%以上都是发生在大肠部位,所谓大肠就是盲肠到直肠,包括升结肠,盲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而这几个部位发生肿瘤统称为大肠癌。
十几年前大肠癌在我国的发病还是排名第五第六位常见的肿瘤,但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已经上升到第二位第三位常见的恶性肿瘤。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诸如北京、上海、广州大约是第二位常见的恶性肿瘤。而在中国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像香港、台湾、新加坡、日本都已经是第一位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我国大肠癌发病趋势是逐年上升,严重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健康。
在我国,大肠癌有60%发病在直肠部位。在疾病早期,症状较隐匿,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局部症状,随着癌肿的增大与并发症的发生才出现症状,超过80%患者在确诊时已到中晚期,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哪些人最容易被大肠癌“盯上”?
大肠癌的发生和饮食习惯有很密切的关系。
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不太新鲜冷冻食物、红肉摄入多,爱好酗酒吸烟都是大肠癌主要诱发因素,像新鲜的蔬菜、水果、海带这些碱性的食物则可以帮助平衡肠道菌群,从而有效降低大肠癌的发生。
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也容易被大肠癌盯上。
比如不爱活动、长期久坐会使得肠道的收缩或蠕动变慢,使便秘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大便在肠道滞留的时间变长,这样有害的物质被大肠吸收到体内的概率会明显增加。不仅仅会引起便秘,还会诱发痔疮,同时与大肠癌的发生也有一定相关因素。
有研究指出,肥胖也与大肠癌发病相关,有些患者因为胆囊切除对大肠癌的发生也会有一定的影响。还有20%左右的大肠癌患者与遗传有关,以FAP和HNPCC最常见,如果直系家属中还有直肠癌患者,患大肠癌风险是正常人群的三倍以上。
长期便血以及大便习惯改变警惕大肠癌
大肠癌最早和最常见的表现就是便血。
十人九痔,由于痔疮发生率很高,临床上发现不少大肠癌患者都将大便带血误以为是痔疮出血。如果病人发现长期大便带血,就要去排查一下是否患上了大肠癌。
另外,排便习惯的改变也可能是大肠癌的早期征兆。
健康人排便1天2次或2天1次都属正常。但不明原因的突然改变排便习惯,每天大便3~4次以上,便意频繁,次数增加,且大便的性状变得更加稀烂就要高度怀疑肠道里有炎症或者肿瘤,尽早到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这种情况下,通常可以先去肛肠外科、结直肠外科、胃肠外科或者消化内科挂号。
大肠癌的筛查对肠癌的早期发现是非常重要的。
建议正常人在每年的例行体检中要进行一次直肠指检。45岁开始每年做一次大便潜血试验,警惕息肉或肿瘤。高危人群比如有家族史的人群最好在30岁左右就应该进行肠镜检查。生命无价,肠道健康,重在预防。
彭慧
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外科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肛肠外科副主任
【社会兼职】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兼秘书
中国医师协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医师考核分会副主任委员
世界中联肛肠病专业委员第三届理事会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TEM(经肛直肠微创外科)学组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胃肠外科学医师工作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华南名医联盟医学专家会员
Europe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Techniques in coloproctology 审稿专家
【医疗特长】
主攻肛肠良恶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擅长盆底疾患、顽固性便秘、复杂性肛瘘、痔、肛裂及结、直肠良恶性肿瘤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