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贾科长的《江湖儿女》,意外的相当喜欢。
为什么说意外,贾樟柯的电影长片屡屡斩获国际电影节大奖,但仅从观影体验上来讲,他的很多部电影都有点乏味和无聊,看《站台》《任逍遥》的时候都把我看困了,《三峡好人》和《二十四城记》等电影的时候,虽然没把我看困,但着实不能算是非常喜欢。《小武》我最喜欢,一直到现在都是,华语电影里我最喜欢的几部电影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贾樟柯的电影,没有之一。看完《江湖儿女》之后,我觉得这是除了《小武》以外,目前为止,我最喜欢的贾科长的片子了。它不无聊,而且还很能打动我。
说说女主角:
女主角赵涛,是贾樟柯电影里永远的女主角,当然现实生活中也已经成为他的妻子。说实话,我一直不太理解,赵涛为什么能一直成为贾樟柯电影里的女主角,她看起来不算非常漂亮,舞蹈演员出身,有气质,但又不属于在人群中扎眼的那种。但看了《江湖儿女》之后,我就明白了,这个看似普通的中国女性,身上有一股劲儿,那股韧劲、狠劲儿从她的表演里,她的眼神里流露出来,溢到荧幕之外,感染了我,我完全被这个女演员圈了粉。电影里的巧巧,我爱你时,你是我的全世界,我愿意为了你拼命,愿意为了你顶包坐牢;你背叛我时,断的干净,不纠缠攀附;当你落魄来找我时,我依然接纳你,为了一个“义”字。江湖已不复存在,江湖里的人也各自散去,变了模样,只剩下这个女人,还留在原地,坚定地决绝地守着一个“义”字,这女子太爽了!巧巧是电影里的主线,由她串起了那个江湖里形形色色的人,对她命运的描写最为细致,导演对这个角色投入的情感也最强烈。巧巧刚开始那段舞池跳舞的戏,就容易让人想起来《低俗小说》里那段舞蹈。
说说江湖: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中国版的《美国往事》,故事没有多少相似之处,但情怀却异曲同工。那个打打杀杀的江湖已成往事,那个义薄云天的江湖已成云烟,现代也有江湖,但却已经变了规则和味道,也变了人心。
《江湖儿女》里,主角是斌哥和巧巧,他们的“江湖观”不同,斌哥的江湖观是呼风唤雨,当了老大才有江湖。巧巧坐牢那年,他也坐了牢,出来之后,江湖却变了天,小弟们跑了,钱没了,地盘也没了,人生一切归零。他不服气,去了重庆奉节,希望重头开始,交了新女朋友,有了新依靠,抛弃了巧巧。但造化弄人,他期待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并没有到来,最后中风坐着轮椅回到巧巧身边。可以说,晚景凄凉。但他心目中还有老炮一般的规矩,比如吃饭的时候不能先上主食,因此摔了碗筷。没有了江湖,也只能借小事撒撒心中怨气,最后他离开了,我觉得他是在保全自己最后的尊严。
巧巧的江湖观是“义”,且一直在坚守。不管自身境遇如何变化,不管外界时事沧桑几何。在斌哥被街头混混几乎打死的情况下,开枪吓走混混;进了监狱一口咬死说枪是自己的,坐了五年牢;出了监狱,到奉节,骗了一个在外包养小三的大款,略施薄惩一个想要侵犯她的人;几经周转,回到大同,守着一个看似残破的麻将室,把过去的兄弟养起来,斌哥回来了也悉心照料,你会觉得巧巧这个人很真实,有血有肉,形象很立体,很酷有原则,一直坚持她心目中的道义。有时候女性眼中的江湖要比男性眼中的江湖更有韧劲儿,也更持久。
江湖里的人,下场都不太好,建别墅的老板,死于非命;活下来的,老人迟暮,也只能在麻将室里继续他们的“江湖”。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各种的爱恨情仇。江湖一直都在,只是不复“老炮”心目中的江湖,不复斌哥和巧巧记忆中的江湖,江湖还在,却不是那个江湖,这江湖里的男男女女也已不知所踪。
说回电影:
说回电影,这或许是贾科长最商业外壳的电影了,故事抓人眼球,很多明星客串,有爱情有热血。贾科长的电影一直立足底层,拍那些中国光鲜亮丽背后的阴影。他的电影,墙内开花墙外香,获了奖,才慢慢由小众群体走入大众的视野。我至今仍觉得《小武》是他拍的最动人的电影,因为贾科长本身就来自底层,他了解那部分群体的想法做派。所以小武自然不做作,有真情有真意。后来,他有很多电影,获得了很多国际大奖,但我再也没有看的小武了,也并不是说那些电影不好。后来贾科长算是获得了世俗的成功了,一路斩获各种国际大奖,被人崇拜,还当上了人大代表,他不再底层,也就不再适合拍底层,或者说,即使他拍底层也是隔着玻璃站在室内拍,并不能像小武那样,就站在野地里,风吹日晒雨淋。
《江湖儿女》这个电影,能看到很多电影的影子,它好看,是因为它符合贾科长目前的状态,他经历过江湖,而且就站在江湖的中央,他对此有感触。正如《小武》之于那个年岁的他,《江湖儿女》是现在这个地位的他。
《江湖儿女》里贾樟柯仍旧坚持着他的长镜头,坚持自然声背景声,实地取景,营造出一种真实的感觉,仍旧有超自然的不行飞行物(《三峡好人》里突然升空的建筑)。技巧仍在,情感动人,所以,我喜欢这个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