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在我们老家,每天太阳直射的时间不是很长,得益于村子西面有一座高高的石山(后称关公山),像一根竹笋从地里冒出,太阳落山,就是从此山顶落下,随着时间推移,山影从山底开始向村前的田野移动,约下午六点钟,就没有阳光直照了,按理说,村子里相对比较凉爽。
但是,由于村子左右及后面都是高山包围并且离得很近,只有前面自然风进得来,因此,夏天比较闷热,所以,每到夏天,扇子就派上用场了。
在小时候的夏天里,不象现在有电风扇,更谈不上空调,在家里,离不开扇子,用上扇子大都是劳动回来,背靠大柱子或靠在斜椅子上歇一歇时,手抓一把扇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左右摇摆,把脖子上的汗气赶跑再说话。
每当有月亮的晚上,我们喜欢到晒坪上玩耍,回来都是满身大汗,喜欢靠到奶奶的跟前,享受她的扇子带来的凉风,奶奶的手偏廋,手腕处皱皮包着清晰可见的腕骨,看似无力,但是,扇子在她的手里左右摆动,没见她觉得酸和累。
奶奶喜欢用的扇子,是圆形的蒲扇,用一张蒲叶晒干后修剪缝边而成,不知道是她托人在街上买,还是我四姑从达兴村带回来给她,因为我去四姑家,见她菜地里种有一棵蒲葵树,长的叶子正如奶奶用的扇子那样。
奶奶还有一把扇子,是有三个角和一个手柄的方形编织扇子,材质是芦苇篾条经过编制而成,比蒲扇厚重,比蒲扇耐用,手感好,就算拍到皮肤上也不疼,有时可用于拍打衣服上的灰尘,只是扇岀的风没蒲扇大。
其他的扇子,如折纸扇,是我叔等年轻人赶时髦买的,我叔还用竹片和宣纸黏过自制折扇,只是开扇折扇的时候要小心,弄反方向会把扇纸与扇骨撕裂,上年纪的人不爱用这种不实用的东西。
我妈没有专用的扇子,有时,我妈觉太热时,连遮阳的竹叶帽子,她都拿来扇风。
以前,夏天虽然很热,但是那时的要求不高,只要有扇子,甚至没有,也可以过得炎热的夏天。

网络图片,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