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有多少人郁郁时,都做过“能长生不老、可容颜不衰”的白日梦。相信大家都认为,一旦具备这种能力,绝对比彩票中头奖更幸运。
其实,偶有这样的奇思实属正常,毕竟人生苦短。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叱咤风云的雄主,也都动过这种不靠谱的妄念。人品崇高如孔老夫子,也悲怆的站在河边感慨疾呼,“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可见,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圣贤先哲,都对时光流逝侵蚀生命感到忧心。在从生到死且结局已知的历程中,人们对青春的眷恋,对衰老的无奈,都源于对时间不可逆回的恐惧。所以,一个人当真能够不再变老,将会多么令人心旷神怡。
然而,在《时光尽头的恋人》这部影片中,主人公艾德琳·鲍曼(布莱克·莱弗利饰)对长生这事显然有着极为不同的看法。
作为一位容颜娇美、婚姻美满、家境殷实的年轻女性,艾德琳是绝对意义上的人生赢家。但突然,她又得到了人们梦寐以求的永生超能力。却发现,岁月被无限延长后,自己却受困于对“失去”的极端厌恶中,逐渐丧失了爱与被爱的能力。尽管生命悠长,却丧失了温度和质感,变得死气沉沉。
所谓“永生”,不过是情感缺项的枯燥生活
因为一场车祸,被闪电击中的艾德琳,却因祸得“福”,获得了永生的超能力。
其实,导致这场车祸的真正原因,是她的爱侣因此前的工作事故意外离世。又一场意外的叠加作用于艾德琳的身体与心理,一种表意化的技术手法刻画出她生活与情感世界双重坍塌的境遇。
当深爱自己丈夫离世,陪伴自己生活的爱犬一代又一代病逝……每到情感寄托与自己分离,艾德琳长生不老的心都会萌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久而久之,她的心被裹上一层又一层冰冷的外壳,直至凝固成坚硬的磐石。
在黄易小说《大唐双龙传》中,邪王石之轩也因为痛失挚爱圣女碧秀心后,将自己封印在邪帝舍利的异次元空间内。可见,即便是杀人不眨眼的魔王,也有情感脆弱的一面,也有走不出伤怀的苦闷。
为爱成痴,因爱成狂。佛家有云:成佛成魔,皆在一念之间。然而,因爱这个执念引发的心魔,最是难除。
事实上,这种案例在生活中不胜枚举。很多人在情感受到伤害后,常常会对情感世界丧失信心。要么对他人恨,要么对自己狠。也有人会因为情感受挫而选择自我封闭,从此谈情色变。
譬如影片的女主,艾德琳。
按照现代心理学的解释,自我封闭心理实质上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由于个人情感遭受挫折,从而你引起各种焦虑。个别人抗挫折能力差,使得焦虑越积越多,只能以自我封闭的方式来回避环境,降低挫折感。
在艾德琳看来,自己能够永生,所寄托情感的事物却会不断失去。因此,爱与喜欢的结果总是一无所有。这种情感付出的风险早已大过收益。于是,她不想也不敢去爱,遂逐渐形成“回避性人格”。
问题在于,沉浸在这种消极情绪久了,人难免会变得冰冷,会怀疑一切对自己积极的人和事。同时,因为有禁忌项的存在,人生阅历的丰富度也会打折扣。极端者,甚至会借助酗酒、网络等媒介,令自身深陷虚幻世界,难以自拔。
对于个体而言,重新建立对爱的信仰,过程无疑异常艰难。因爱之者深,则受伤的程度愈剧,治愈的周期就越长。
大部分男女都是如此。因为,人始终都是情感动物。
逃避最大的危害,在于阻碍自己变得更好
艾德琳原本认为自己或许就这样孤独的过下去,直至遇到那个改变她命运轨迹的男人--埃利斯。
影片中,艾德琳因为永生,大量的掌握了各类知识,也积累了太多男女间的情感经验。对于登徒浪子,她根本不屑一顾。然而,面对情感真挚的埃利斯,她的内心却变得犹豫不定。起初,她依然做出了习惯性反应,逃避。
真的是一躲利百事,习惯成自然。
说实话,逃避虽然能够达到自我保护的效果。然而对于个体成长,并没有任何积极作用。
经常在网上看到很多姿态高冷的男女,信誓旦旦的说自己不需要爱情,不需要爱人相伴的婚姻。更有一些人,把自己独自一人生活的情景拍成视频,全网印证这种生活方式的确凿。
请原谅,其实我很难看出他们内心的快乐。我认为,如果一个人真的做好了独自终老的准备,他(她)应该不会鼓捣一堆视频挂在网上供众人点评。
因为本质上讲,这仍然是一种害怕孤独、内心不够坚定的表现。一个人在欲盖弥彰的时候,往往是内心最虚弱的时候。一个拼命向外界展示自己单身生活过的多么惬意的人,在我看来,他们的内心正倍受孤单的煎熬。
退一万步讲,这顶多只能叫生存,而不能叫生活。酸甜苦辣咸,五味缺项。
有时候,人们因为害怕失去,于是决定不去拥有。却没有真正意识到,在拥有的时候珍惜,在失去的时候放手,才能真正超越内心的执念。在承认时过境迁后,磨砺出接受变化的成熟内心。
我们每个人都要离开这个世界,相爱相伴的人亦不例外。难道,就因为终有一天我们会离开,就干脆斩断情丝,不再尝试爱与被爱的任何可能?就因为感情可能会变质,就不再对爱和生活保持憧憬?
这不是智慧,因为回避人性本源的行为从来都谈不上智慧。这不是正念中的“拿起与放下”。恰恰相反,这是拿不起也放不下,所以干脆不碰。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体系中,个体有与他人建立诸如朋友、爱人、伴侣等情感联系或关系的要求。即归属和爱的需要层次,属于八个需要层次的第三层阶。
人可以孤单的活一阵,和可以孤独的活一世,是跨越时间长度的两个维度。在我看来,人不应该因为受过伤而夸大自己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想象。要知道,维系两个人相处的情感你都把握不好,支撑一个人生活的心理建设恐怕你同样搞不定。
那些坚定的独身主义者,无论男女,都不应该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如果人生缺少了情感世界的滋养,匮乏彼此呵护的亲密关系,生命之河将变得干涸,失去汹涌翻滚的力量。
逃避对人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在这种心理机制中沉溺的越久,就越会丧失自我突的勇气和能力。问题积累的越多,就越不想解决。长此以往,就只能在一个相对逼仄的圈层中生存,无法真正激发自己的能力潜力。
幸运的是,在影片的结尾,艾德琳最终战胜了畏惧失去的心理恐惧,懂得爱的更高层次表达,重新联结起自己与他人的感情通路,也重获衰老的能力。
人活着,终究要向前看
与艾德琳相比照的,是威廉对待情感的态度。他没有永远年轻的超能力,更遭受过恋人不告而别的沉重打击。然而,他终究重新从这段生活的阴霾中走出,与自己志同道合的爱人相伴度过了40年。
当然,也有情真意切的网友回应,“这能说明什么问题?这只能说明男人都是见一个爱一个,属于见异思迁、对待爱情极不专一的‘下半身动物’。"
对此我想说,既然我们对“贞洁牌坊”这种有违人性的桎梏深恶痛绝,就不要再以同样的眼光,腹诽经历相同遭遇的男女。难道要威廉苦等一辈子吗?
更何况,威廉只是将对艾德琳的爱,藏在了内心最私密的位置。那并不是遗忘,而是珍藏。无论是他再见到艾德琳那场情绪激动的会面,还是以“黛拉”命名彗星的行为,都足以说明他是个长情的男人。
在影片中,最动人的两个场景,一个是威廉妻子因为吃醋而使小性子,威廉随即解释并与之和解。另一场,是威廉劝说艾德琳不要因为自己的超能力而继续逃避,让儿子重复体验自己当年失去爱人的煎熬。
在我看来,当自己的另一半因为某种原因失去、再也找不回的时候,重新遵从爱的指引追寻新生活的行为,非但不能算是对爱的背叛,恰更是对爱请信仰的坚持。上述这两个场景,正是对这一认识的最佳诠释。
诚然,人总是从生存走向死亡。在这个过程中,生命的意义在于丰富内心、使之强大。威廉没有艾德琳那样的超能力,但他更自信也更从容,因为他能战胜命运的作弄,重新获得人生的圆满。
正如电视剧《利刃出击》中,谭亚敏在开释夏冬时说的那句话,“人活着总要向前看,放下该放下的,感情不能总是在回忆中度过。”
人生不过百年,千万别因为可能无法天长地久,就坚决避开曾经拥有。因为曾经拥有,也是对生命的感动和尊重。
(文中图片为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