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进行 TikTok 和 Facebook 的广告投放,核心是理解两者在流量逻辑和内容玩法上的根本不同,并据此制定差异化的策略。为了帮助你快速建立整体认知,下面这个表格清晰地对比了它们的核心逻辑与策略侧重。

对于国内企业,要想投放海外渠道平台,通常需要通过官方授权的代理商来开设广告账户。你需要准备企业营业执照、法人身份证等资质文件。开户时,如实填写公司信息并绑定支持国际支付的信用卡,整个过程大约需要1-3个工作日。账户就绪后,就是准备充值预算资金,根据你的广告目标(提高品牌知名度or促进商品销售)进行账户搭建即可。

🚀 TikTok:用内容撬动流量
TikTok的投放逻辑可以概括为“内容即广告”。你需要用有吸引力的原生内容来撬动平台的流量推荐机制。
核心玩法与工具:
信息流广告:这是最基础的广告形式,需要让你的视频在3秒内抓住用户眼球,并自然地展示产品。
Spark广告:一种非常巧妙的形式,可以投放自己或达人发布的原生视频,保留所有原有的互动数据,看起来更真实,信任度更高。
消息广告:这是一种较新的互动形式,用户点击后可以直接跳转至Messenger、WhatsApp或LINE等第三方应用进行咨询。它特别适合需要深度沟通的高客单价商品(如家电/汽车/教育课程)或B2B服务。
TopView广告:打开App时全屏展示,冲击力强,适合预算充足的大型品牌在重要节点进行强势曝光。
直播带货:通过“稳定开播,精准投流”的方式,可以倍数级地提升转化效率,是当前推动生意增长的重要阵地。
GMV Max:这是TikTok推出的自动化投放工具,尤其适合追求商品交易总额(GMV)最大化的电商卖家。它的高效运行极度依赖海量的优质素材,建议每个广告组储备50-200条混合素材。
投放要点:
素材为王:你需要建立一个可持续生产的创意素材库,并定期清理表现不佳的素材。可以善用平台的AI工具(如TikTok Symphony)来辅助视频剪辑,提升创意生产效率。
智能放权:对于GMV Max这类自动化工具,应遵循系统的推荐值进行参数设置,并给予至少48小时的观察期,避免频繁调整。

📊 Facebook:以数据驱动转化
Facebook的投放逻辑更像一个精密的“数据工程”,强调通过精准的受众定位和持续测试来优化广告效果。
核心结构与策略:
核心受众:基于人口属性、兴趣和行为定向新客户。
类似受众:利用现有客户数据,寻找1%-3%相似度的新受众,通常转化率更高。
再营销受众:针对网站访客、加购未付款用户等群体进行二次触达,挽回率可达25%以上。
清晰的三层结构:Facebook广告由广告系列(Campaign)→广告组(Ad Set)→广告(Ad) 构成。清晰的结构能让Facebook算法更有效地学习和优化。
受众分层模型:建议采用“三层受众模型”进行精细化管理;
投放要点:
拥抱自动化:Facebook(Meta)正在全面推广Advantage+ 套件,系统会自动帮你寻找受众、分配预算。你需要做的是提供清晰的营销目标,并信任算法。
科学测试与优化:采用 “70-20-10”预算法则,将70%的预算分配给已验证的有效组合,20%用于测试新受众或素材,10%进行创新尝试。同时,进行A/B测试时,每次最好只改变一个变量(如素材或受众),以便准确归因。
💡 实践建议
平台协同:你可以利用Facebook进行长效的用户资产沉淀和品牌建设,同时利用TikTok捕捉热点流量,实现爆发式销售增长。例如,可以在Facebook上预热新品,然后在TikTok上通过直播进行集中转化。
关注移动端体验:无论是哪个平台,绝大部分广告都在手机端被看到。请务必确保你的落地页加载速度快(建议小于3秒),且按钮大小适合手指点击。
保持耐心:广告投放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避免因短期数据波动而频繁大幅修改广告,这会让系统重新学习,反而不利于稳定。
希望这份对比指南能帮助你更好地规划跨平台投放策略。如果你能告诉我你的产品品类和主要的目标市场,或许我可以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分析。